打印页面

首页 >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评论 攻坚精准脱贫 撬动乡村振兴

攻坚精准脱贫 撬动乡村振兴

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明确的新时期的攻坚战,乡村振兴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两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乡村振兴、脱贫先行。能否把精准脱贫各项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无缝对接、统筹推进,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的成效和乡村振兴的开局,需要不断提高战略意识、强化系统思维,实现以高水准的脱贫攻坚推动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统筹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以立体培育、提挡升级推动农村产业兴旺。脱贫攻坚的支点在产业,乡村振兴的起点在产业,努力推动“两个转变”。转“输血”治标为“造血”治本。设立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股份合作型、联合发展型等六种集体经济。推行农户产业脱贫举措,以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为重点,因人因户制定“产业扶贫套餐”,扶持发展设施大棚、光伏等富民产业。转“单兵”应战为“集团”作战,转“平行”经营为“融合”发展。按照“点、线、片”相结合的思路,整合休闲观光农业点和乡村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村庄、乡村旅游区和精品线路。

统筹住房改善与生态振兴,以局部改造、系统整治推动农村生态宜居。一是实施危房改造,让村民住得放心。坚持“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根据危房程度分年度实施改造。二是推进集中居住,让村民留得安心。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生活好”的思路,以搬迁扶贫为突破口,优化调整农村建设规划,明确农村居住生活、产业园区、农业生态等功能布局,立足美丽乡村标准建设集中居住区、城镇社区标准配套公共服务、产业集中区标准设置就业岗位,积极稳妥推进农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真正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美好生活。三是治理公共空间,让村民过得舒心。把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切入点,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努力让农村公共空间成为村民乐见乐享乐用的功能区。按照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原则,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统筹素质提升与文化振兴,以要素保障、典型带动推动农村乡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既要在物质层面上补缺塑形,还要在精神层面上凝心铸魂。一是聚焦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对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额代缴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参保费用,提高门诊住院补助、大病保险补偿;对持证残疾人医疗康复提供专项补助,进一步减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支出。二是聚焦解决“精神空虚”的问题,让村民心中有追求。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实行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宣传教育。大力推动文化下乡,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聚焦解决“榜样缺失”的问题,让村民行动学典型。大力实施身边好人选树、文明村镇创建、“五好”家庭创建等十大工程。

统筹阵地建设与组织振兴,以党建引领、齐抓共管推动农村治理有效。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必须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一是实施综合服务中心扩面提质工程,确保应建必建、功能完善。二是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确保争先进位、战斗有力。三是实施农村社会治理联动提效工程,确保能治善治、和谐有序。

统筹扶志扶智与人才振兴,以激发内力、集聚外力推动农村生活富裕。实现持续稳定的脱贫归根到底要靠低收入人口的决心和能力,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高质量实现。一是从培训入手激发“富”的动力。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为例,教育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员自强自立、争先脱贫,提高其靠劳动脱贫、凭本事致富的主观意愿。二是向城市伸手集聚“富”的要素。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到农村转化成果、领衔项目、领办企业,着力打通科技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与能人携手培育“富”的机能。建立分类培养机制,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打造竞技交流平台,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和农民增收。四是让村干部拉手放大“富”的效应。大力弘扬老支书精神,引导农村基层干部与先进对标、向先进学习。创新举办“村书记论坛”,轮流组织村书记上讲台晒思路、亮成果,倒逼村干部探索脱贫攻坚路径、研究带民致富办法。引导村党组织书记为产业项目“代言”、为发展实绩“站台”,形成比学赶超抓脱贫、促振兴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二班学员、江苏省徐州市委副书记〕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1002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