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宁德文艺闽东诗群闽东诗讯 闽东诗群 正在崛起的文学方阵

闽东诗群 正在崛起的文学方阵

中共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宁德市文联主席徐姗娜

  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

专家和诗人徜徉在霍童古街

专家和诗人在霍童采风

1月15日,宁德这个海滨新城又一次迎来了诗意的盛会。由宁德市委宣传部、福建省作家协会、宁德市文联主办的闽东诗群研讨座谈会在美丽的东湖侧畔举行。中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著名诗人、《诗刊》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商震,著名诗人、诗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出席了会议。中共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宁德市文联主席徐姗娜主持会议并讲话,宁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诗人叶玉琳介绍了闽东诗群的发展概况。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和诗人欢聚一堂,为闽东诗人的成长和做大做强闽东诗群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大家认为,随着对闽东诗群的深入研讨,闽东这片人文之乡、诗歌之泽,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诗人心怀山海情、诗咏中国梦,架构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闽东诗群涌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漫长跋涉和不懈追求,形成了一支由几十人组成、日益壮大的文学方阵。代表诗人有: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伊路、哈雷、闻小泾、宋瑜、张幸福、林典铇、李师江、王祥康、迪夫、石城、林小耳等。近年来,这支队伍不断有新人加盟,使它得以一直保持着青春与活力。

这些诗人中,既有生于斯、长于斯的闽东人,也有生长在闽东、发展在外地的闽东人,还有生活工作在闽东的外地人。不论来自何方,走到何处,闽东,这个辽阔海岸线和连绵青山相互环绕的地方,已经在他们的生命中烙下了永久的诗情。乡土和民情、山水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生命与情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几十年来,他们秉承着先贤们留下的文化操行,以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前瞻的姿态、满腔的热情,讴歌闽东、讴歌时代、讴歌生活,在取得个体创作成就的同时,又以一种群体的方式把闽东诗歌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倾心关爱下,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宁德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在诗坛各位前辈的热心扶持下,闽东诗群不断加入新人,规模日益壮大。他们相互交流,携手共进,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诗歌作品在省级以上纯文学报刊发表,累计出版个人专著近百部,数千件诗歌作品入选全国各类权威诗歌年选,并在全国、全省各类文学评比中频频获奖。诗群中,一人分别出席了全国第六次、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三人出席了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汤养宗、叶玉琳、友来、张幸福、林典铇等多位诗人先后参加了被誉为诗坛黄埔军校的《诗刊》“青春诗会”。著名诗歌评论家和诗人谢冕、牛汉、公刘、蔡其矫、孙绍振、王光明、林莽、孙琴安、霍俊明等,多次在全国报刊发表专题评论,对诗群中的代表诗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与推介。

为做大做强闽东诗群,繁荣地方文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省文联、省作协、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联等有关单位曾先后两次联合召开“闽东诗群作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诗人、专家学者齐聚宁德,共同探讨闽东诗群的创作得失,为闽东诗群把脉诊断,献计献策。诗人们牢记专家教诲,在诗歌领域辛勤耕耘。如今,中坚诗人力作和诗群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影响日益凸显。可以说,闽东诗群不但是福建文艺界的一个品牌,而且已经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方阵。它的出现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它为打造宁德的文化品牌、繁荣闽东的文艺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领导寄语

    中共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宁德市文联主席徐姗娜:

    闽东诗群影响福建乃至全国很多读者

近年来,闽东诗群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影响了闽东、福建乃至全国的很多读者,为繁荣闽东文学,尤其是诗歌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提升“中国宁德”的知名度、美誉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认为,闽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独特的文学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闽东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方。二是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三是中国作协诗刊社、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等上级有关部门对闽东诗群长期的关爱和扶植。尤其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同志,十分关注闽东诗群的成长,多次过问闽东诗群诗人的创作工作与生活。四是文学前辈、名家一如既往地热心引导和精心指点。五是闽东诗群的诗人和诗评家们不论是远离家乡,还是扎根本土,都有一种勤奋执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希望闽东诗人们进一步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歌作品以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在新起点高层次上共同推动宁德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把宁德建设成为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也希望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反映好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先进文化,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为提升宁德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宁德对外宣传的知名度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

    闽东诗群是福建文艺一张很好的名片

我很喜欢闽东诗群这个概念,同时更倾向于这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这个诗群的生态很好。我认为,闽东诗群是福建文学、福建文艺的一张很好的名片,希望闽东诗群的广大诗人们靠实力说话。

中华文化的传统应该是去歌颂美好,去歌颂正能量。闽东诗群是习总书记在这里工作的时候形成的,因此更应该响应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我们精神里面最有价值的东西书写下来,贡献给读者。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问题,更是良知的问题。希望闽东诗群能够做到这一点,提供更多的正能量。从今年开始,省文联将会从相关部门争取经费,出版一套丛书,陆续推出闽派诗人的作品,希望闽东诗人积极参与。

专家期许

这次闽东诗群研讨座谈会上,来自省城的刊物编辑、作家、诗人们畅所欲言,就闽东诗群这一文化现象纷纷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对闽东诗群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许。

《福建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贾秀莉:《福建文学》历来有重视诗歌的传统,2014年,我们以诗群大展的形式对福建各大诗群做过推介,其中包括闽东诗群,对闽东诗群的代表作者叶玉琳、汤养宗、伊路等都做过推介。2015年的诗歌版面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希望在座的诗人能多多支持《福建文学》的诗歌版面。

《福建文学》杂志社主编助理、评论家石华鹏:我自己虽然是小说编辑,主要从事小说评论,但空余时间也喜欢读诗。我很早就知道了闽东诗群的名声和影响力,并经常读他们的诗歌,很喜欢。不过,读多了,我发现有些诗人写作的句式、语调有雷同现象,如果能够摆脱这种束缚就更好了。

福建省作协副秘书长、作家林秀美:闽东诗群是个独特的文化景观,闽东诗群在发展的二三十年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和重要创作成果,得到了诗歌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说,闽东诗群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其包容性以及闽东美丽的山水为闽东诗人提供了共同的情感背景和文化密码是分不开的。由于有这么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闽东诗人的作品既有山的厚重,又有海的丰富,既有地域性的特征,又超越地域性。我认为,正是因为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给文学带来了自由的创作空间。闽东诗群已经成为了宁德文化的一张名片,并推动了闽东文学、福建文学的发展,我衷心祝愿闽东诗人为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

诗人蒋庆丰(哈雷):虽然我在闽东生活、工作的日子很短,但它给我留下了最深最美好的记忆。我当年和宋瑜、阮兆菁等人成立闽东青年诗歌协会的往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诗歌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发表不发表不重要,我只想做个诗歌的信徒,做个布道者。正因如此,我现在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组织诗歌活动上。我认为,诗歌虽然是高雅的艺术,但也能走进生活,对老百姓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诗人郭志杰:闽东诗群是一个有历史的文学现象。诗群中不少诗人都担任了一定职务,这也是闽东诗群的一个特色,说明当地党委、政府对文化和文化人的重视。对闽东诗群的探讨也已经历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诗歌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个体的创作,但外部形态会对个体创作形成影响。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对闽东诗群的发展很有激励作用,如果能把激励的东西研究得更透彻,对闽东诗群的发展会更有好处。

名家点评

这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和诗人谢冕、商震、霍俊明等诗坛名家。他们从百忙中抽空,莅临座谈会,他们的发言高屋建瓴,有的放矢,给与会的诗人们带来很大启发。

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

    很欣慰这个写诗的群体在不断生长壮大中

我和闽东很有缘分,这是我2015年的第一次出行,第一次出席诗歌会议。因为时间关系,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谈一谈我对闽东诗群的认识以及闽东诗群给我的启发。我认为文艺创作是“一个人一个样”,这才是进步,才是正常的,如果很多人一个样,就是病态的。文艺的健康发展是各有各的样。闽东诗群是一个群落,除了历史渊源外,大家也互相影响。这个写诗的群体在不断生长壮大中,这让人非常欣慰。

著名诗人、《诗刊》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商震:

    希望闽东诗人们思想上多些超越现实的东西

我是第二次来参加闽东诗群研讨会。我目前在《诗刊》杂志社担任编辑,在我看来,这职业就像厨师,每个月都要做几道好菜,请全国的食客们吃,而食材就是各位诗人提供的作品。所以,我对当下有创作力和潜在创作力的诗人是毕恭毕敬的。基于这样的动力,我坚定了要再一次来到宁德的想法。

对于闽东诗群的发展,我认为,首先,闽东有天然的创作条件,独特的山水激发了诗人更多的诉说欲望。第二是闽东有很扎实深厚的诗歌传统。第三是诗歌的创作环境对青年诗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汤养宗、叶玉琳、刘伟雄、谢宜兴等都是闽东诗群的老一代代表诗人,他们已经创造了诗歌氛围,而宁德市领导又为闽东诗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环境。我认为,一个诗群的建设,不在于一批人,不在于一代人,而在于一种纵向传承的能力。而闽东诗群正是在梯队建设、薪火相传上做得非常好。因此,我认为闽东诗群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因为它的地理、传统、环境都是大好的。

我希望,闽东的诗人们从思想精神上多一些超越现实的东西,思维方面不能太规矩。作为《诗刊》杂志社第一责任人,今后我会对闽东诗歌、福建诗歌全力支持的。至于诗人们建议要在闽东开展“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我也会大力支持的。我希望,闽东诗群的老一代诗人能继续扶持更多年轻诗人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理由来闽东。

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

    我希望诗人要有“第十一根手指”

创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把不同个体放在同一个空间来看,共性之下仍然是有个体的。那么多的流派,到了最后剩下的还是个体。作为个案研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就以汤养宗和叶玉琳的“海洋诗歌”为例,每个诗人都是个性的,不可替代的。我认为,目前中国诗坛出现的“诗歌笔记体”现象值得关注,当下中国的写作者太依赖现实了,我希望诗人要有“第十一根手指”。诗歌的写作是艰难的,中年之后长出的

那个智齿,那种咬啮,那种精神的盘结,可能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诗人心声

在座谈会上,闽东诗群诗人代表汤养宗、叶玉琳、刘伟雄、闻小泾、林典铇等分别结合各自工作与创作实践,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升创作水平,挖掘和培养闽东诗歌的后备力量,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做大做强闽东诗群文化平台,为大宁德建设添砖加瓦等内容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汤养宗:我是从《福建文学》起步,一路得到扶持,走到了今天的。我由衷地感谢宁德市委、市政府和宁德市委宣传部领导对闽东文学、闽东诗歌所倾注的爱护和支持。尤其是近几年就先后为闽东诗群举办了两次研讨会,作为闽东诗人,我们感到很温暖,写得也愉快。我们一定会尽力去完成一份诗人对人生、对生活的表达。

叶玉琳:我有幸生活在闽东,在辽阔的海岸线和连绵的青山相互环绕的地方,可以接触到非科技的、离诗歌的本质更近的东西。屈指算来,我在诗歌这条道路上已经坚持了近30年。时光进入2015年,注定这是三阳开泰、诗意融融的日子,作为闽东诗群的一员,希望今天的研讨座谈会能够为闽东诗人(包括我自己)带来继续前行的力量,也带来全新的思考,同时为闽东诗群的提升与壮大提供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刘伟雄:闽东诗群一直很幸运,谢冕等前辈老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闽东诗群。到现在,我从翩翩少年成为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却依然在写诗,我为此感到光荣。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了大家一个更自由的创作空间。而商震到《诗刊》后,又再度引领着整个诗坛激情澎湃起来。特别是多年前在福鼎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中,商震给福鼎诗人们带去的关爱和力量,激励着福鼎诗人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闽东诗群的壮大,与闽东早期的《三角帆》《采贝》和《闽东日报》《宁德文艺》等本土写作阵地为诗人们创造的写作平台,以及诗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承是分不开的。我希望闽东诗群的这面旗帜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在闽东大地上继续飘扬。

闻小泾:闽东诗群从1984年《三角帆》的创立直到现在,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性:一是自发性。闽东诗群是诗人们根据自身爱好,互相交流,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二是草根性。扎根于民间,不是学院式诗歌,语言表述大多用口语方式。三是传承性。闽东诗歌是有历史渊源的,闽东诗人的作品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借鉴了国外诗歌优秀的创作手法。四是广泛性。不搞自我封闭,如果发现新人,就把他纳入这个群体,闽东诗群的优秀诗人在国内也有广泛影响。不过,对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闽东诗群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那就是接近现实、接近生活还不够,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绪,这些需要今后加强。

宋瑜:诗人的写作要有内心的依据。我认为,地方经验作用于诗人很重要,是成为诗人的一个基础。我希望,宁德市有关部门今后能举办更多的研讨会,除了集体的,还可以以研讨个人作品的形式开展。希望闽东诗群的诗人们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探寻为什么而写作,从而不断地提高和修正自己的创作水平和个人修养,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林典铇:借此机会,我侧重谈一谈福鼎诗歌创作的情况。2002年,作为闽东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福鼎诗歌创作团队还只是由6位诗歌爱好者成立的一个诗歌沙龙。在大家的关心下,目前已发展到23人,他们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有200多首诗歌在《诗刊》《星星》《诗潮》《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并且在福建省百花文艺奖、宁德市百花文艺奖等奖项中频频获奖。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今后能更加关心福鼎诗群的发展,为宁德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成绩。

林著:一定要让传统文化再一次回归,让诗歌更多地走进校园,深入到青少年当中,真正地打动他们,让闽东的诗歌事业后继有人。喜欢诗是一件幸福的事,不分年龄、性别,写诗的人,心都会一直年轻!

东快记者林丹通讯员周宗飞林小耳/文周宗飞缪华翁立炜//图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2015/0109/106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