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宁德文艺闽东诗群闽东诗评诗群综论 名家点评闽东诗群

名家点评闽东诗群

著名文学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

闽东热气腾腾的诗歌氛围给了我非常深的感受。这使我想起伟大的八十年代那种诗歌热情,又重新在闽东大地上出现了,是重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闽东有美好的山水,美好的诗,闽东诗人把美好山水化为了美好诗篇。他们熟知身边的海,因对家乡的热爱,不仅看到美丽,也看到美丽后面的伤痛。闽东有它的诗歌精神,山海之间充满了诗意,哺育了美好的诗歌,诗人写作如潮起潮落,生生不息。

闽东诗群在求同而又求异的同时,又各自为阵、独立写作。我试图找出汤养宗和伊路、叶玉琳和谢宜兴之间的“同”,我都是徒劳的。十个诗人十副面孔。我觉得这样就对了。我来闽东时,盛情的主人陪我们游览了杨家溪,由于时间仓促,我也只是在溪边走走。但在一片草坪中,我看到那里屹立着十几株巨大的榕树。这些榕树占领了草坪非常大的一个地面,它们之间互相有交流,根须在交流、枝叶在交流,但它们却是独立的。那就是群落,榕树的群落。这让我联想起闽东诗群这十棵树,不,还有更多的树。他们的根须在地下是相通的,他们的天空是共同的,但他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诗歌需要这种氛围,需要这种环境。

著名诗人、《诗刊》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商震:

闽东诗群不仅是福建诗歌创作阵营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创作阵营中决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很高兴看到闽东诗群的诗人们没有趋同,而是在沿着各自的审美方式、抒情方式写着自己的作品。

对于闽东诗群的发展,我认为,首先,闽东有天然的创作条件,独特的山水激发了诗人更多的诉说欲望。第二是闽东有很扎实深厚的诗歌传统。第三是诗歌的创作环境对青年诗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汤养宗、叶玉琳、刘伟雄、谢宜兴等都是闽东诗群的老一代代表诗人,他们已经创造了诗歌氛围,而宁德市领导又为闽东诗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环境。我认为,一个诗群的建设,不在于一批人,不在于一代人,而在于一种纵向传承的能力。而闽东诗群正是在梯队建设、薪火相传上做得非常好。因此,我认为闽东诗群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因为它的地理、传统、环境都是大好的。

著名文学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光明:

近二十年,闽东这样的一个摇篮,哺育了那么多的优秀诗人,写出那么多优秀的诗篇,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宁德这二十多年来发展是很大的,成绩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还体现在文化上。闽东诗群在这个时代得到了这么好的发展,应该感谢当地的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一个地区能够有几个被全国诗界所了解的诗人,是非常不容易的。闽东诗群是福建诗歌发展近二十年来的一个奇迹。

著名文学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思敬:

闽东诗群是以地域因素结构起来有文学史的依据,且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构成诗群的重要条件首先是要有几位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代表诗人,目前为止,闽东已有代表诗人进入全国视野,如汤养宗、叶玉琳、伊路、谢宜兴、友来、张幸福、林典铇等,还有邱景华的诗歌评论。构成诗群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刊物,目前有《宁德文艺》《丑石》等,谢宜兴和刘伟雄两位创办的《丑石》是一份很有创造力的民刊。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给诗人自由创造的空间,而宁德一直都有这样的空间。闽东诗群的作品染上了天空、海洋的颜色,展示了海洋的丰富性,把海洋与人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同时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关照下的乡土情怀。而且闽东诗群的作品是地域的,但又突破了地域,多半是建立在个人化写作上的,不少杰出的诗人都展示了鲜明个性,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著名诗人、《人民文学》杂志社原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副主任韩作荣:

闽东诗群有几个人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如汤养宗、叶玉琳、伊路、俞昌雄、刘伟雄等。因为有好的诗人作为支撑,闽东诗群逐渐形成自己的影响。闽东有水准有潜力的诗人还有一大批,相信闽东诗群会有更大影响。

著名诗人、《诗刊》杂志社原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叶延滨:

谈到对闽东诗群的认识,叶玉琳的出现对大家认识这个群体有很大的作用。她的诗集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又获鲁迅文学奖提名是两个标志性事件。她当时的创作,不追先锋,也不追时代主旋律,退到山水间,退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喧闹的诗坛显示出典雅、空灵、相对远离中心的文人气息,一下子就把人们吸引住了。他指出闽东诗群“群而不党”的特点,表现了这个诗歌群体的自觉和独立。他希望闽东诗群能够真正为诗坛提供一点自己的努力。

 

著名诗人、《诗刊》杂志社社下半月刊原主编林莽:

诗人的创作不能满足于随意性,要有文化的自觉,要追问艺术的本质,问问自己什么是艺术和诗歌,为什么写诗?写海是必然的,但也要更开阔。

著名文学批评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振亚:

闽东诗群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风格,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我对闽东诗群的三点印象,一是诗歌的文本,从日常生活海洋中去打捞人间真魅,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二是闽东诗群诗歌内容里有情绪的喧哗,有灵性的舞蹈,也有思想和智慧的闪光,甚至有不少已经走向形而上内涵的敞开。如汤养宗的《光阴谣》、俞昌雄的《关于蜂鸟的三个瞬间》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叶玉琳。可以说她是海洋文化孕育的诗人,那么长久、执着地与海洋精神对话,在当代诗歌史上并不多见。大海和诗人的灵魂已经相互雕塑,近期诗歌在保持女性敏感细腻之外更多了冷静、向上的力量。三是受山水的浸淫,闽东诗歌充满了灵性和智性。张幸福几乎每一首诗都和海洋有关。汤养宗从事的是有难度的写作,他的安静与孤独,使他能够自然地接近世界和事物的面目。他的诗是冷峭怪诞的,思维、主旨常常出人意料;叶玉琳不拒绝象征、通感等现代艺术手段,在语言上不雕琢,给人风行水上,爽快利落的感觉,虽是女性,但诗歌气象阔大,情怀高迈。

 

著名诗人、解放军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刘立云:

闽东诗人在文本上、技艺上非常超前,非常娴熟;闽东诗人不拉帮结派,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地写诗,且不断调整自己,非常难得。他希望闽东诗人在题材等方面要努力向“外”走。

  

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

创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把不同个体放在一个空间来看,共性之下仍然是有个体的。那么多的流派,到了最后剩下的还是个体。作为个案的抽样调查,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就以汤养宗和叶玉琳的海洋诗歌为例,每个诗人都是个性的,不可替代的。我认为,目前中国诗坛出现的“诗歌笔记体”现象值得关注,当下中国的写作者太依赖现实了。我希望诗人要有“第十一根手指”。诗歌的写作是艰难的,需要中年之后长出的那个智齿,那种咬啮,那种精神的盘结,可能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著名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

闽东诗歌应该广为流传,诗歌都是本土和群体性的,丑石诗刊网站的建立,民刊《丑石》的创办,以及三十年来执着的坚守是闽东诗群的一个特色,也是闽东诗群将来能够流传的宝贵遗产。

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谢有顺:

把文学人才放在地域概念研究还是成立的。闽东诗群主题突出,大海、大风、母亲、祖国、故乡是闽东诗群的重要体现。海洋文明影响了诗人。对于大海的写作,闽东诗群并没有疏于宏阔抽象的讴歌,却显现出沉思的面貌,从具体角度进入,有现实生活的哲理,生活态度是关怀人生的。与西方海洋诗歌对比,闽东诗歌呈现的是没有怨气的写作,有平常心、平等心,沉思冷静,更具有现代感,这是闽东诗群另外的一种风貌,需要特别留意、张扬。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马照南:

有诗一样的山水,就能产生山水一样的诗人。在文学样式不断变化的时代,闽东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诗人,这与闽东的文化源流有关。

 

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

我很喜欢闽东诗群这个概念,更倾向这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说明这个诗群的生态很好。我认为,闽东诗群是福建文学、福建文艺的一张很好的名片,希望闽东诗群的广大诗人们靠实力说话。

中华文化的传统应该去歌颂美好,去歌颂正能量。闽东诗群是习总书记在这里工作时候形成的,更应该响应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我们文学作为精神里面最有价值的东西书写下来,贡献给读者。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问题,更是良知的问题。

 

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少衡:

宁德是福建省的诗歌大市,闽东诗群的出现有力推动了闽东文学、福建文学在新时代的跨越发展,为打造精品文化工程,繁荣我省文艺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厦门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陈仲义:

从福建省的诗歌群体来看,目前大概有七大板块,还有十个网站。这之间的互相联系,包括对峙,包括互动,使得福建省的诗歌态势形成了一个上升的态势。有些评论家认为福建的诗歌在全国诗歌版图上处于重要板块,也有人把福建诗歌和北京、四川列为诗歌的“金三角”。对此我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作具体分析。我想说的是:闽东诗群由于这些年的不断凝聚和团结,在这七大板块当中,可能已经上升为福建诗群的“老大”或“龙头”的地位。

  

福建省作家协会秘书长林秀美:

闽东诗群是个独特的文化景观,闽东诗群在发展的二三十年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和重要创作成果,得到了诗歌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说,闽东诗群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其包容性以及闽东美丽的山水为闽东诗人提供了共同的情感背景和文化密码是分不开的。由于有这么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闽东诗人的作品既有山的厚重,又有海的丰富,既有地域性的特征,又超越地域性。我认为,正是因为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给文学带来了自由的创作空间。闽东诗群已经成为了宁德文化的一张名片,并推动了闽东文学、福建文学的发展,我衷心祝愿闽东诗人为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

  

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郭志杰:

闽东诗群是一个有历史的文学现象。诗群中不少诗人都担任了一定职务,这也是闽东诗群的一个特色,说明当地党委、政府对文化和文化人的重视。对闽东诗群的探讨也已经历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诗歌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个体的创作,但外部形态会对个体创作形成影响。

《福建文学》杂志社副主编石华鹏:

我自己虽然是小说编辑,主要从事小说评论,但空余时间也喜欢读诗。我很早就知道了闽东诗群的名声和影响力,并经常读他们的诗歌,很喜欢。不过,读多了,我发现有些诗人写作的句式、语调有雷同的现象,如果能摆脱这种束缚就更好了。

《福建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贾秀莉:

《福建文学》历来有重视诗歌的传统,2014年,我们以诗群大展的形式对福建各大诗群做过推介,其中包括闽东诗群,对闽东诗群的代表作者叶玉琳、汤养宗、伊路等都做过推介。2015年的诗歌版面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希望在座诗人能多多支持《福建文学》的诗歌版面。

(以上根据历次闽东诗群作品研讨会专家发言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2019/0314/1172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