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福安新闻 鱼越龙门稻花香

鱼越龙门稻花香

124398_mbb_1560649225570

稻田里养大的鱼因肉质鲜美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宁德网消息 (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通讯员 林耀琳 丁立凡)

端午的节日氛围还没散去,福安潭头镇下洋村已呈现一派热闹的劳作场景,农夫在千亩稻田里埋头耕作,20多万尾鱼苗在田垄的小溪流间穿梭游动。近年来,下洋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项目,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近百万,稻鱼共生成为拓宽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径之一。而在过去,这样的场景是下洋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那时候,村里留不住年轻劳动力,土地常常荒废,也因此流传着一句话,“下洋每‘走’一位老人,就要荒一片地。”福安潭头镇下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平说道。

难以割舍的梯田情怀

水田,一度是下洋村最引以为豪的土地资源,是农民眼中“最金贵的上等好地”。下洋村村民世代依水田而居,在称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山田劳作。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水田逐渐式微,并因海拔高、坡度大,只能靠传统人力耕作,导致下洋村的稻作产量一直无法增长,也就无法带来足够的收入,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力选择外出务工,这里渐渐成为一个“老人村”。

“别的土地只要种上作物就不算抛荒,而在下洋,不抛荒意味着必须种上水稻。因为没有水稻,下洋梯田就没有意义了。”尽管种水稻不赚钱,但当地不少农户还是坚持种,村里常见60岁以上老农在田里忙活,有的老人不仅种了自家的田,还流转了别人家的地种。

尽管产量不高,但下洋人不放弃梯田也有原因,“你看这儿,雨水足,阳光足,背风向阳,梯田蓄水能力强,就是一块种田的宝地。”林建平感慨道,如何把优势利用起来,成为下洋村村委最头疼的问题。

抓住村民对土地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村两委四处“求学”,终于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求得“真经”。当地的梯田资源丰富,通过科学利用,成为农民的“聚宝盆”。村委组织了下洋村农户们集体到青田县进行稻鱼共生实地考察,学习种养技术,牵头建立百亩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项目,成立田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洋种植专业合作社。“振兴梯田”的蓝图徐徐展开。

2016年,下洋村投入资金200万元,折合成百股认缴出资。发动种养大户入股,村民占股90%,村委占股10%,农户可出地也可出力,以土地流转、轻度劳务等形式入股,形成了“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那年春天,在刚插上秧的300多亩水田里,上百位下洋村村民围观了10万多尾鱼苗被投放其中,寄托了村民们脱贫希望的“稻鱼共生”项目正式启动。

“稻鱼共生”再现好风光

“稻鱼共生”指的是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也是农耕文化的古老实践。稻谷为田鱼提供有机物,田鱼则为水提供氧气,吃害虫,它的粪便则是增肥的作用,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循环体系。

“去年水稻还未收割,就有客户打电话来预订,大米最高卖到10元一斤,鱼35元一斤。”村民黄云生介绍。黄云生不仅是合作社的股东,每个月还有工资收入,去年仅靠发展稻田养鱼,收入就达2万元。

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村两委还将村10户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贫困户陈大枝说,他在合作社上班,加上家里种植茶叶的收入,年收入能有1万多元。依托这种模式,去年,村里稻鱼共生基地增加到500余亩,101名农户加入合作社,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村里人均收入16669元,村财收入也从零增加到10万元。

脱贫更要致富,村两委清醒地认识到“稻鱼共生”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解决村里的燃眉之急,想要长久发展,还需要规划一条“人有我优”的发展道路。

下洋村的梯田风光,正是其独特的旅游优势,看到这一点,村里在“造景美田”上狠下功夫。“除了完善各类硬件设施,我们还结合传统节日及收获季节,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扩大‘稻鱼共生系统’的影响力。”林建平表示,在加快推进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村委还深入挖掘稻鱼农耕、民俗和饮食等文化元素,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农旅活动,通过活动提升“稻鱼共生系统”旅游品牌知名度,让游客享田园风光、品稻鱼美食,让农户种丰收也种风景、实现高效增收。

如今,每年稻子成熟时,下洋村的“开镰节”也热热闹闹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而村民自产自销包装精美的农副产品,则成为最受欢迎的伴手礼。一场场盛会背后,推动了下洋村生态、休闲、观光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近几年,回到村里建新房的村民越来越多,年轻人也逐渐回归乡村,这条以产业振兴来带动乡村游的发展路径,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faxw/2019/0617/1254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