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媒体报道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屹立在大漠戈壁上,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肩扛重任西出阳关,我们做到了!”

在这个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有一群人,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热血与青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福建援疆干部。

“亲戚”家的笑声

这个春天,让塞买提·菊马克最开心的事,就是终于摆脱了12年的轮椅,可以自己站起来独立行走了。他不停地对人说:“感谢我的福建兄弟吴舒腾!”

塞买提·菊马克是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的村民,不幸患上小脑萎缩病后丧失了行动能力,手抖得连饭都送不到嘴里,干什么都要人搀扶着……妻子在家专门照顾他,自家的承包地没法种不说,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家庭陷入了困境。

2017年4月,福建省援疆干部吴舒腾跟塞买提·菊马克结为“亲戚”。吴舒腾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塞买提大哥站起来,让大哥一家摆脱困境!

为此,吴舒腾多次到塞买提·菊马克曾就诊手术的医院调取病历,找骨科、神经科的专家会诊。然而,医疗专家表示,这种病用一般药物和手术方法治疗效果都不好,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于是,吴舒腾又请来了在州中医院挂职的福建援疆医生王辉进行康复指导,最终形成了一个详细的康复计划。

康复过程异常艰辛,因为语言交流障碍,通常都是吴舒腾先从医生那里学到动作要领,经自己琢磨、理解了以后,再陪着塞买提·菊马克反复练习。爬、蹲起、抬脚……每一个动作,吴舒腾自己都练了数百遍。为了方便塞买提大哥在屋子里康复锻炼,吴舒腾花钱给他家进行家居环境的功能性改造,从卧室到卫生间,再到客厅、门口,沿墙都安装了扶手,还买了手杖。

塞买提·菊马克的妻子开心地说:“多亏了舒腾兄弟,现在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去年大女儿考上了东北大学,他还送来助学金。”

塞买提·菊马克拄拐一步步迈上了村道,这让他做梦都笑出了声!“现在,路也修好了,靠着拐杖,我能独立行走了。”

站在菊马克家的院子里,天,湛蓝湛蓝的,几朵云儿在天上悠悠地飘。路旁,白色的苹果花迎风舞蹈。几位维吾尔族少年在踢足球。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村里,新铺的沥青路四通八达。村口,一面巨幅文化墙上,贴着全村村民的笑脸照片。凝神细看,千余张村民笑脸照片组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温暖而生动。

正是海棠花盛开的季节。在二十里店镇村的千亩海棠园里,北美海棠、香妃海棠、红叶海棠等多个品种的海棠花,或红,或粉,或白,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徜徉在海棠花中,尽情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二十里店村,是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一个普通村庄:10.8平方公里,351户1283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人民共同生活在这里。这又是一个不普通的村庄,因为它是福建援疆重点打造的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闽疆生态文化村”、昌吉回族自治州福建援疆乡村振兴示范村。因了来自东海之滨的福建对口支援,二十里店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在村里福建路、宁德路、龙岩路上,倍感亲切。

跨越千山万水,在那遥远的地方,援疆干部结识了不一样的“亲戚”,他们用真情去帮扶,用真心去交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场景随处可见。

“你永远是我的巴郎子!”这是哈萨克族大叔沙它尔里甫·呼尔汗动情时,对福建援疆干部黄琦锋说的话。

黄琦锋记得,他第一次打起背包住进吉木萨尔县老台乡阿克托别村沙它尔里甫大叔家时,遇到了语言沟通不畅、风俗习惯迥异、饮食反差大等困难。尤其是当南方“地瓜腔”碰上边疆“抖舌音”,双方都有交流的苦恼。几次往来后,黄琦锋逐渐掌握了一些本地方言和腔调技巧,大家一起聊着家长里短,一起铡草拌料喂牛羊,到地里运粪堆肥,感情上也进一步贴近了。

一次,黄琦锋带着沙它尔里甫的两个孙女到西餐厅吃牛排开“洋荤”,进餐厅后,这既有父女般的亲昵,却又不像父女的样貌的一家人,聪明伶俐的老板娘一下就猜出了他们是“亲戚”关系,她连声赞叹:“劳道,劳道!”

2017年3月,援疆干部李少群与木垒县照壁山乡双湾村35岁的村民叶合牙结为“亲戚”。

5年前,叶合牙因为做生意赔本欠下了30万元的高利贷,妻子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生活非常困难。去年8月,叶合牙为了躲避债务东躲西藏,过着非人生活,还吃药自杀。

“要不是亲戚救了我,我可能真的就死了……”叶合牙说,就在他想不开吃药后,李少群和驻双湾村“访惠聚”工作队干部们将他送往医院抢救。

此后,李少群常去叶合牙家中探望。“人抢救过来了,可是欠下的债务要还啊。只有帮助他把债务还清了,他们一家才能过得好点。”李少群说,从那以后,叶合牙的困难就成了他的牵挂。他和工作队一起想办法,帮助叶合牙高价抵押了房子,还清了大部分的债务。

每一次去木垒出差,李少群总会去看看“亲戚”,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去了十几趟。去年秋,李少群给叶合牙送来了一头母羊,鼓励他好好生活,帮助他树立生活的信心。他还给叶合牙的妻子在县城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

让叶合牙最难忘的一天,是去年10月,李少群和双湾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来到他家,送来了20头母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天!当时我的父亲看到羊,激动得掉下了眼泪,谢谢李大哥!”叶合牙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哽咽着说。

“闽味”春晚和新年梦想

闽疆两地一家亲,欢天喜地过大年。

年初的那场“草根”春晚,村民们至今还津津乐道——

在那个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二十里店村火热上演着一场“闽味”春晚。这场特别的春晚背后,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瞧,大红纸张铺开,一字排开的长条桌,被男女老少围了个水泄不通。书法家们在挥毫泼墨,写春联、赠福字。“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援疆干部黄小谷等人也是早早研心练习,大显身手。远道而来的福建援疆干部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贴春联、挂灯笼,装扮院落,与村民一道迎新春、纳新福,一片喜气洋洋。

“咚咚咚……”二十里店村二队队长穆太力普·穆沙家厨房里传来一阵阵锅碗瓢盆“交响曲”,几位福建援疆干部和村民一起正在忙乎着包饺子。村里的“百家饺子宴”,从头一天就开始着手准备,援疆干部们买来羊肉、白菜、韭菜等食材,全村妇女齐上阵,洗菜、剁馅、拌馅、和面、擀皮、包饺子,为这顿百家饺子宴忙活着。

80岁的吐尔逊·胡沙依大爷开心地说:“在这儿过了一辈子,全村还没有在一起吃过团圆饭呢!”

吃过团圆饭,“闽味”春晚开锣了!维吾尔族村民唱京剧,哈萨克族村民唱闽南语歌,各族干部群众同跳麦西来甫……融合着民族风和团结情的文艺大联欢让村民们大饱眼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曲闽南歌《爱拼才会赢》让台下掌声雷动。热孜古丽是文艺队里的“大明星”,既会唱闽南歌,也会唱京剧。在村里这个“小舞台”,她不仅收获了自信,也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她说,去年春天,在福建援疆前指支持下,村里的“文艺轻骑队”建起来了,从起初仅有三五人参加,到后来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再到如今已形成近20人的固定团队。

这不,他们早早就在策划着这场“闽味”春晚,向援疆干部表达感激之情。

在热孜古丽眼中,这两年,二十里店的变化是惊人的。“路灯亮起来了,晚上穿高跟鞋也敢出门了。”去年,热孜古丽以6000元起家,在村口开起了个小超市,开启她的创业之旅,结束了过去靠种地、养殖的传统谋生路子。

福建援疆总指挥长黄鹤麟记不清是多少次来到这个小村庄了。他说,我们从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美化入手,通过实施道路硬化和两侧文化墙的建设,让他们先感受到“看得见的变化”。2018年,福建省投资700万元,改建全村29条10.6公里的巷道,过去的土路全部按照公路四级标准实施沥青硬化,极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带动了人流物流。同时,又在村里4条主干道上建起了长约4公里的闽疆文化长廊,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村的文艺演出队,让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今年,还将搭建葡萄长廊,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引进了卫星工厂和培育村级打馕合作社,通过一系列的建设,让二十里店村从环境的变化到村民深刻地感受到援疆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日子会越来越好!”这不仅是热孜古丽的心声,也是二十里店村民们的心声。

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乡,阿克喀巴克村是1987年开始建设的牧民定居点。经过多年发展,昔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正在加快转型,成为农牧结合、旅游餐饮等三产融合发展的牧业新村。

1月9日,天气寒冷,刺骨的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阿克喀巴克村、南沟村、东沟村村委会驻地,各族群众彼此间温暖的笑容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里正在举办助力木垒精准扶贫“家庭圆梦行动”启动仪式,乌孜别克族乡3个村贫困户将会收到一份来自远方的“亲戚”送来的“新年大礼包”。

“真没想到,前几日工作队还来家里,说要帮我们完成‘微心愿’。我说想要一个热水器,这不,今天我的愿望就实现了。”乌孜别克族乡阿克喀巴克村村民黑布拉提开心地说。

大南沟乌孜别克乡是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乡,是一个居住分散,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乡。

买得力别克·努尔毛拉是南沟村的一个贫困户,妻子因患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每月都要花钱看病,生活十分困难。他说,他的“微心愿”就是想要一台电磁炉,这样在家给孩子做饭就更方便了,援疆干部、工作队帮助他实现了“新年梦想”。

洗衣机、热水器、电烤箱、冰柜……这一个个“微心愿”,承载着贫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启动仪式现场,不光是买得力别克实现了“新年梦想”,乌孜别克族乡3个村的125户贫困户都实现了他们的“微心愿”。

“家庭圆梦行动”是福建省第七批援疆队精心打造的一项助力脱贫攻坚的援疆品牌,通过政府链接,调动社会资源,聚力脱贫攻坚,成为深入推进昌吉州精准脱贫的创新举措。

这只是福建省援疆帮扶中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福建援疆前指用于脱贫攻坚的资金达4.73亿元,援建项目106个。动员社会力量用于脱贫攻坚的资金达6799万元,援建项目58个。先后在木垒县等县市开展“家庭圆梦行动”,先后为1000余户村民送去价值110万元的圆梦礼物。还争取了厦门“海峡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出资设立昌吉州青少年鹭岛奖学金,捐赠一批电脑,设立了电脑室培训实用技能。2018年开始,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连续5年每年提供30万元助学金,用于支持昌吉州教育事业。省前指出资扶持村打馕合作社,捐赠330辆手推车发展庭院经济等。这些“微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生活,增进了闽疆人民间的友谊。

奇台面粉和棉花仓储库

浙江,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双11新米节”正式拉开序幕。阿里巴巴集团从全国3615个地标产品中挑选10多家地区作为首推原产地品牌参展。奇台面粉作为全国唯一入选面粉品牌参加新米节推广。

台上,奇台县委常委、副县长、援疆干部吴思斌身着特色民族服装,手持宣传海报卷轴登台亮相,为“西部粮仓第一面”奇台面粉花式代言。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伴随着台上充满激情的解说,面团霎时变成了薄如纸张的面气球。

现场沸腾了!奇台面粉人气爆棚,点赞数突破120万人次,成为这次新米节推荐产品的佼佼者。

一盒四把装的挂面卖到了两三百元,这要放到两年前,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的村民会说这是“吹牛”。现在,他们信了。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这个藏身在丘陵地带的小村庄,如今名声大振。昔日不受待见的土粮杂面变成“金饽饽”,“腰站子”成了金字招牌。

奇台县是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是全国优质小麦之乡。天山的雪水、充足的日照、富饶的土壤、300天自然孕育,造就了高品质的奇台小麦。2011年,“奇台面粉”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奇台面粉”荣获全国第一个面粉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荣誉。全国2900个地理标识,奇台县占了4个。目前,奇台县作为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县,已经初步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成11家企业的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取得8个无公害产品和7个有机认证。然而,这么好的产品,一袋10公斤的面粉利润只有5毛钱,卖的是白菜价。

2017年春天,福州市第七批援疆干部抵达奇台。“这么好的农产品为什么走不出去?”这让来自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管委会的吴思斌感到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吴思斌发现,奇台特色农副产品没有走出新疆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形成标准化产品,远离内地消费市场,传统商务效率低、成本高、运距长。要破解这一制约瓶颈,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销售,具有较好的产品竞争优势。

在一个偏远的县域发展现代电商营销,谈何容易?吴思斌找场地、建队伍,从零开始构建电商营销架构。奇台县委和政府也给予了人力和资金的鼎力支持。

发展现代电商,关键在人才。了解到援疆干部、县司法局副局长杨航的妻子付红霞时任国内知名电商大区经理,他立即动员付红霞与丈夫一起支援边疆发展。

2017年9月,付红霞带领团队启动奇台面粉线上营销项目,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奇台面粉天猫官方旗舰店正式上线试运营,并进入阿里巴巴淘乡甜直营平台供应链管理。

9月20日,福州自贸片区内的“一带一路·新疆奇台O2O体验馆”正式上线。平台汇集了奇台县25大类农副产品,包括面粉、手工挂面、枸杞、海棠果干、山花蜂蜜、古城酒等奇台特色食品和商品。不仅福州的市民可线下购买,通过苏宁易购奇台馆或者天猫闽新食品专营店等多个电商渠道,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说买就买”。

仅2017年,通过福州市为奇台县打造的线上、线下销售通道,奇台特产的销售额已超500万元。

去年底的一天,援疆前方指挥部迎来一群不速之客,活动室顿时热闹了起来。原来,是新疆华嵘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潘智英带领公司一帮人来送锦旗:“助企发展办实事,爱洒边疆暖人心”。潘智英紧紧握着昌吉州党委副书记、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长黄鹤麟和昌吉州党委常委、副州长、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刘革生的手,连声说谢谢,感谢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让企业起死回生,再次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早在2005年,潘智英就来到昌吉州创业。2013年以后,开始在棉花物流领域投资,花1.3亿元建成占地200亩的12栋全室内棉花专业监管仓库,这是全疆最大的室内棉花仓储库,填补了北疆主要产棉区昌吉州一直无棉花专业监管库的空白。但在申请投入使用中,碰到了大难题,审批部门要求必须有国有企业担保才能审批。潘智英找了昌吉州很多家国有企业,均被拒之门外,眼看1.3亿元投资就要打水漂了,潘智英心中焦急,几近崩溃,那可不仅是她的全部家当,还借了很多亲戚朋友的钱。刘革生在考察棉花产业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他细问原委,一回到州上,就找国投公司询问相关政策,并和州国投公司、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多次逐条梳理政策,讨论分析建设棉花仓库的产业意义,化解国有企业担保的疑虑,协调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参与担保。2017年11月,企业通过全国棉花领导小组的验收,颁发了全国棉花监管仓库资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指定合作监管库资质。

当年冬天,公司开库仅仅一个月,就吸纳周边十几家轧花厂15000吨棉花。2018年棉花入仓可达20万吨,为昌吉州拓展棉花产业链提供很好的仓储保证。

“真是遇到贵人了!”潘智英动情地说。一面锦旗虽微不足道,却饱含一个企业的深情,这只是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强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推进产业援疆的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事情,多得像戈壁滩的沙砾。

“辞家万里今赴疆/莫问得失慨而慷/不忘初心当励志/直把昌吉作故乡”。这是援疆干部的心声。在昌吉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援建的齐整新村、美丽校园、崭新医院,看到了项目对接产业助力,科技支援文化引领,更感受到援疆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和胸怀全局的情怀。他们无暇风景,一路奔波,日夜兼程,他们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筑梦天山……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126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