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时评 风雨中,习近平与民同在——二十一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

风雨中,习近平与民同在——二十一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

风雨中,习近平与民同在

——二十一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提出的观点和思路放到现在都是非常恰当和深刻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以天下百姓安康为己任,自古以来,凡明君贤臣均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高尚情怀。真理不变,初心未改。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日夜牵挂的也正是国家康泰,民生福祉。据《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受访人之一吕居永(1983-1988年任宁德地委书记)回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当人民群众面临困难,身处困境时,他一直在身边。

 风雨兼程,民生至上。吕居永回忆说:“有两次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是我陪他到福安县徐家塘村,台风来了以后,海水把塘体冲垮了,全村七八十户人家都受了灾。习近平同志冒着台风再起的危险,到村里去看望农户,不停地嘘寒问暖。还有一次,我们到上洋村和半屿村,这两个村的塘堤也被洪水冲垮了。习近平同志知道以后,要求当地尽快把塘堤修复,把3000多亩地保护起来,并提出在这片地上建一个工业区,既保护了土地,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这两件小事,我感觉习近平同志这个人,对人民群众有情怀,对工作又很有想法。”所谓“为民而生,殚精竭虑。”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习近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当群众遭受台风威胁时,他不畏台风再起的危险,第一时间亲自到村里看望受灾农户;当群众遭遇洪水时,他不但嘘寒问暖,还为其重建给予指导。习近平曾说:“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风雨兼程,民生至上。时刻惦记百姓幸福,始终关心群众安危,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不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尽忠职守的应有之义吗?

 不忘初心,为民如初。前几年,有这样一幅漫画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卷起裤管,打着伞,冒雨考察。漫画生动活泼地展示了习近平亲民、可爱的形象。其实,习近平这样为了人民风里来、雨里去的画面,相信大家已经十分熟悉。在宁德,他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到寿宁下党乡调研的故事已成佳话。他是第一个到这里调研的地委书记,乡亲们为之动容,至今无法忘怀,而习近平也一直把他们的生活冷暖记在心里。这不,近日,他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脱贫,勉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到了浙江,他带领群众抗击“非典”,防御台风,全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任总书记后,他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翻山越岭,顶风冒雪,为的是亲眼看看人民生活得好不好,家里收入够不够。习近平始终用行动告诉我们:“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民之公仆,源于信念。做一件事,坚持一个月不难,一年不难,可要坚持一辈子,实属不易。而习近平为群众操劳,一以贯之,至今如此。是什么让他做到了无论何时,都在群众身边;无论何职,都与百姓同在?是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对党的忠诚。习近平曾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二十岁出头,习近平就已经树立了伟大的人生目标;一开始踏上从政之路,便立志要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改革和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习近平作为中国的当家人,带领中国人民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发中国之声,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为群众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风雨中,与民同在,这才是合格的人民公仆!(文/学习大军,2019年8月12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wp/2019/0812/1321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