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扶贫动态 宁德扶贫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宁德扶贫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郑立清

宁德地区曾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1985年,全区274万人,年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77.5万人,约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3,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

1988年6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期间,面对闽东贫困落后的实际,团结带领闽东人民,以“摆脱贫困”为主线,倡导“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意识,推进扶贫开发。经过30多年来扶贫攻坚,按现行脱贫标准,至2019年底全市77.5万人脱贫及6个贫困县摘帽,实现整体性脱贫目标。宁德扶贫的成功经验被称为“宁德模式”,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

宁德扶贫开发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核心”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书中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党组织,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宁德地区扶贫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参与、统筹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同志1988年在宁德工作时亲自部署扶贫工作,大力倡导并亲自带头“四下基层”,开启了“挂钩扶贫”的第一步。同时,加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配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提高经济能人在村主干中占比,强化党支部在扶贫开发中的领头雁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扶贫开发。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期间倡导“经济大合唱”,“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具体实践,比如,组织“经济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工业、农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强化海运、公路“两线”建设等。

(三)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倡导扶贫先扶志。“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扶志”“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闽东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在培育扶贫内生动力的思想指引下,当时宁德地区树立了许多自强不息、久久为功的脱贫致富榜样。如柘荣县贫困户郑帮德在“三灾六难”面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实现脱贫致富。当时的宁德地委对他的脱贫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激发宁德地区及福建掀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热潮。

(四)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山海田林综合发展。当时的宁德地委提出立足宁德山地多、滩涂多的资源优势,开展山海田林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经营。《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闽东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及产业群,推行一村一品,实现县乡村都有主导产业,促其上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全区实施了“三五七计划”“1153”工程,发展“三色经济”等。由于推进山海田林综合开发,激发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水果、茶叶、林业、油茶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促进温饱问题解决。

(五)坚持久久为功、守正笃实。《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闽东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脱贫工作”。宁德市各级领导始终围绕闽东脱贫致富这一工作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培植脱贫致富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一、二、三”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不仅修通福温铁路、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三都澳开发,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目标,而且抱来了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铜冶炼产业等一批“金娃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财政收入持续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六)坚持实施三大工程,进行精准施策。

一是改造茅草房。上世纪80年代,宁德地区部分群众居住茅草房,由于茅草房不避风、不避雨,当时的宁德地委对这些茅草房进行改造,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委部门帮助规划设计,土地、财税部门免征土地和建房税费,林业、计划部门提供建材,迁入地乡村做好生活生产的组织安排。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区完成全部7701户茅草房的改造。

二是山区造福工程搬迁。1986年全区有14363个自然村,这些村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宁德地区对居住在边远山区、地灾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群众进行搬迁。财政给搬迁户专门安排资金补助,对安置点的水电路等进行配套;建设、规划部门对每个安置点统一免费规划设计。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共搬迁40万多人。

三是连家船民上岸建新居。宁德沿海、沿江一带曾有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常年漂泊水上的无房无土地贫困群体,约2万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建新居,1998年12月1日,福建省在福安召开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省里出台连家船民上岸建新居政策,如连家船民建新居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安置点统一规划设计、给予水电路设施配套等。至2001年宁德地区完成了4273户19378人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剩余的少部分连家船民也于2013年前完成上岸定居,定居点都完成了“五通工程”(即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电视信号),确保搬迁户搬上(出)来、稳下来、富起来。

与此同时,开展财政、教育、科技、金融、卫生、小额信贷等扶贫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宁德扶贫开发的启示

(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是扶贫开发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宁德脱贫开发的成功实践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为人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经济体量迅速提升,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得以有更多财力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三)科学的扶贫体制机制。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党和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参与,十八大以后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了政策保障、项目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扶贫工作机制,保障扶贫整体高效推进。(四)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确定了国定、省定贫困县,扶贫开发重点县、重点乡、重点村,有的放矢开展脱贫攻坚;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贫困线,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2013年后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精准、落实措施精准、因村派人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全社会广泛参与。各级各部门、组织、党派、团体、企业、机构、海内外各界人士等,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纷纷投入到扶贫开发的事业中来,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有力推进了扶贫开发进程。

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这对实现我国扶贫开发战略及做好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1381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