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福建新闻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上演传统戏剧。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

新闻回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2年任福建省省长时,亲自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强调“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

2019年6月8日,在第十四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习近平同志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次日福建日报予以转载。

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就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和保护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厦门市长期以来在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效,要求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东南网11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很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福建下好文化遗产保护的“绣花功夫”,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传承好,让闽山闽水的个性更鲜明。

从鼓浪屿申遗成功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从“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从福州率先启动全域历史建筑普查到全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从非遗进课堂成常态到新创意让非遗“火起来”……五年来,八闽上下牢记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建设蓝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上,用实策、出实招、重实效,力争见人见物见生活,打响了文化品牌,留住了文脉乡愁。

散落在八闽大地的文化遗产,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也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文化遗产保护随时代而动,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待。

当你漫步厦门鼓浪屿,满眼尽是流淌的文化之光。在这里,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场景不期而遇,你会更真切地体会到,申遗不是目的,修缮管理保护好才是根本。

当你徜徉于修缮一新的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等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你可以寻找老味道、老记忆,还可以品味老建筑焕发出的新活力。

当你放慢脚步体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就不难感受到当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良苦用心。朱熹曾经生活与讲学的五夫镇,蹚出一条居住改善和古建保护的兼容之路,如今依然保存着兴贤书院、兴贤古街等一大批历史文物与传统老建筑。

当你走进福建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就会发现沉睡的文化资源正被文创的光芒唤醒,开始与普通人的生活“合流”。

当你周末或晚上来到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大梦书屋、鹿森书店,可以欣赏、聆听轮番上演的文化类展览、讲座、座谈和研讨,还能感知非遗如何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丰富的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更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当文化遗产遇上科技,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15年以后,我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潮”起来,逐步建设起“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体系。

在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这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明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这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此,我省突出抓好“六个一批”,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这将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新提升。

擦亮古厝品牌 赓续闽都文脉 

东南网11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永泰庄寨建筑群榜上有名。至此,福州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增至25处。

2017年,福州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这意味着古厝的保护利用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古厝,这颗镶嵌在千年闽都上的璀璨明珠正越擦越亮。

老街区激发年轻态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古老的福州上下杭因为一场时尚的灯光秀成为“网红”打卡地。夜幕降临,漫步三捷河两岸,只见光影在潺潺流水中辗转,所见之处无不绚烂夺目。

“我走过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像上下杭这样,将古厝韵味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并不多见。这场颇具创意的灯光秀,是难得一见的视听盛宴。”来自南昌的游客刘义举赞不绝口。

地处福州中轴线上的上下杭,拥有深厚的商贸文化、会馆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修缮一新的上下杭,既传承文化血脉,又嵌入现代生活,整个街区已修复项目全部招商完毕,与三坊七巷、朱紫坊等其他两大历史文化街区连在一起,成为闽都一张烫金旅游名片。

最近几年,福州特别注重将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更新发展相结合,对建筑等街区物质载体进行活化利用,引入文化展示、体验、商业、休闲、旅游、创意等“活态”第三产业,因地制宜植入新兴、时尚等活力元素,古今结合,文化韵味与现代功能相结合,赋予街区建筑遗存及其依托的环境以新的风采和魅力。目前,全市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正有序推进,街区内约180处历史建筑、古建筑正在组织修缮,2019年春节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用,向市民开放。

新时尚唤醒老建筑

10月19日,周六,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在福州大榕树文化创意园做文创的刘小雨,特意带上两个女儿与古厝来个“亲密接触”。

当他们走进百年华侨古厝——王高宗古厝,顿觉福清味、莆仙味和古早味扑面而来。这个土木结构的古厝,为王高宗下南洋后回乡所建住宅,带有明显的中外建筑文化相融的特点,是近代多元文化并存的重要物质见证,现被用为乡土展示馆。围绕“民俗·乡土·家”主题,通过场景实物、图文语音等形式,可以让参观者重拾儿时记忆。

在福州,承载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古厝正以多种方式被打开。通过政府、村民委员会、法人公司的活化利用,原来闲置的历史建筑被改造成文化展示馆、社区活动中心、乡村博物馆、民俗酒店等,激发了社区和乡村活力,促进了居民、社区、村落的文化生活、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

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林森公馆,2012年由仓山区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修缮,打造成公共文化空间。2015年12月,这座藏在闹市中的老洋房被开辟成儿童绘本阅读空间,并作为仓山区图书馆分馆,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全省第一家公益性的绘本主题馆。

位于福州宫巷的宫苑里,原为闽王王鏻皇后陈金凤的寝宫旧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民国时期重修,建筑格局保存良好,现从古民居变身文化展馆。

福州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2014年,福州在我省率先启动全域历史建筑普查,经实地勘察普查、专家评审及多轮部门征求意见,共有1185处建筑纳入预保护名单。今年7月,福州市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包括100处建筑和5处建筑群。

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杨勇表示,接下来将进行挂牌保护,同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研究、修缮、保护、利用和宣传,让历史建筑“保下来”“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拥有亚洲最大古董管风琴的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成为鼓浪屿新的艺术地标。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世遗”鼓浪屿,回归美好家园 

东南网11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

深秋,静谧的晨光里,鼓浪屿变得柔媚、多情。

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两年多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守护申遗初心,以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社区社会治理典范、文化旅游融合典范和队伍建设管理典范为目标,借鉴国际理念,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回归美好家园,这颗“女王皇冠上的宝石”更加熠熠生辉,它静美地依偎在鹭江的怀抱中,聚焦着全世界的目光。

环境提升,回归静与净

“仿佛回到了2006年前,那静谧却不失活力的时光。”上周六去玩了一圈后,厦门居民吴国生便在朋友圈夸赞鼓浪屿。

“鼓浪屿慢慢褪去喧嚣,回归清静之美,散发独有的韵味。”北京游客冯枫也有同感,“在岛上慢慢散步,看看修旧如旧的老建筑,听听老别墅的故事,真的很惬意。”

鼓浪屿的美,深入骨髓。然而,有那么一段时间,因为商业气息过浓,油烟与喧嚣裹挟着钢筋水泥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游客的旅游品质。

从2013年起,以人为核心的鼓浪屿整治提升蹄疾而步稳。小岛主动限客,日上岛人数从6.5万人下调至5万人。

今天的鼓浪屿,路面干净了,油渍变淡了,违建减少了,噪音变小了,静且净的人文气息、和睦相亲的民风在慢慢回归。龙头路的老居民陈阿伯感慨地说,少了游客的喧哗声跟烧烤摊的油烟味,他家的窗户终于可以打开了。

文化回归,焕活根与魂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悠扬的钢琴声伴着浅吟的大提琴,从鼓浪屿鹿礁路一栋别墅里飘出,让人沉醉。

“总书记提出,守护好鼓浪屿的‘根’和‘魂’,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保护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活态的遗产,鼓浪屿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都是遗产的一部分。”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说。

申遗以后,鼓浪屿管委会大力推进活化利用、文化回归等工作,建了7个专题展馆,引进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中国唱片馆,定期举办钢琴节、合唱节、音乐节、诗歌节和体育赛事,鼓励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举办家庭音乐会、社区文体活动、家族历史展览等,再现历史社区原有的人文氛围。

如今,鼓浪屿的歌声、琴声、读书声越来越浓。

“鼓浪屿的改变打动了我。”在鼓浪屿出生长大的厦门中提琴演奏家杨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家从美国加州搬回鼓浪屿,“相信将来我的孩子会在鼓浪屿度过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

体制优化,理顺管与服

“通过自然环境(特别是海景)的保护、风貌建筑的修复、特色文化精粹的弘扬并与时俱进、公众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独特‘鼓浪屿品牌’!”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要求,厦门市始终坚持高标准保护和开发鼓浪屿文化遗产,让这座海上花园更加流光溢彩。

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鼓浪屿 “社区”和“风景区”的双重定位,曾引发种种矛盾。“二元体制”下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导致鼓浪屿在旅游热潮中一度迷失——低端业态涌入,富有历史的建筑被改造,烧烤摊的油烟让琴岛风雅尽失。

申遗成功后,厦门推动了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整合。今年7月8日起实施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授权市政府可以组建综合执法机构,把所有涉及遗产保护区的行政执法权归一个部门来行使,为打破多头执法、破解管理体制障碍提供了接口。在郑一琳看来,这将有助于理顺政府部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更有效地推动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

郑一琳表示,下一步,鼓浪屿管委会将继续针对商业品质提升、市容市貌管理、历史建筑消防规范、历史遗留问题等难点求突破,在实施大物业管理、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等方面求创新,保护好文物之“根”,激活好文化之“魂”。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snxw/2019/1101/139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