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宁德新闻 八百年鱼祭文化 传承有新人

八百年鱼祭文化 传承有新人

p3_s

鱼祭队伍从郑氏宗祠出发

p4_s

郑孝禄诵读鱼祭文

宁德网消息(黄起青/文 叶先设/图)2019年9月25日晚,在第九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鲤鱼溪表演分会场,随着铜锣声响起,鱼祭队伍缓缓从郑氏宗祠出发,司仪郑孝禄、郑春领头,其他20名身着统一蓝色服饰的队员紧随其后,沿着鲤鱼溪中心水潭边穿过石桥,缓缓来到鱼祭广场。

“鲤鱼溪人谨以三柱馨香三卮清酒导致祭于鲤鱼之亡灵而祷告之曰……”郑孝禄大声诵读鱼祭文,随后,将逝去的鲤鱼送入鱼冢……一场气势恢宏、充满韵味的传统鱼祭仪式,引得成千上万等候多时的来宾纷纷拍摄。

为何这里的人们要为一条死去的鱼举行隆重的鱼祭仪式?他们和鱼又有怎样的情感?

八百年文化遇沉寂

位于周宁县城西5公里的浦源镇浦源村鲤鱼溪,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中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温顺如驯,诚如“神鱼”,故而得名“鲤鱼溪”。

浦源村有个动人的传说:鲤鱼仙姑救助郑氏先祖,郑氏后人对鲤鱼敬若神鱼,不捕不食,倍加珍爱,人鱼同乐,形成独特的淳朴风情。

鲤鱼溪的人们从未忘记鲤鱼的恩情,特地为鲤鱼建立了一座鱼冢。鱼冢两侧种着参天大树,为这座神奇的坟墓遮风避雨。一旦有鲤鱼逝去,村民就会盛装为鲤鱼举办葬礼,为它诵读祭文,并将它们葬在鱼冢里,表达崇敬之情。这个习俗传承了八百多年。2005年,这里的护鱼习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周宁鲤鱼溪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世界年代最久远的鲤鱼溪”称号,鱼冢、鱼葬、鱼祭文则获得“三个世界唯一”称号。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鲤鱼溪畔的村民就和许多山村的村民一样,想着离开山沟沟,到外面的繁华大世界去闯荡一番。于是一拨又一拨的浦源人投身商海,争当弄潮儿。

“那时候,大家只想着走出山,赚大钱,让生活更好,哪里还会留心文化传承?”浦源村党支部书记郑祖文回忆,那几年,浦源村常住人口由3000多人降到700多人,且多为妇孺老幼。鱼祭仪式只在重大节假日举行,队伍人员不固定,也不好管理,而且他们的年龄都是七八十岁,早已失去了精气神。

八百多年的鱼祭文化渐渐沉寂,这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几年前,来过一次鲤鱼溪,只看到鱼冢,没看到鱼祭仪式,我没办法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爱鱼护鱼的情感。”福州游客林朝民坦言。

常态演绎再现芳华  

看着周边文旅融合发展的景区风生水起,浦源人不再沉默,开始慢慢醒悟,只有将鱼祭文化点燃才能让景区重绽光芒,才能让爱鱼护鱼的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

变化始于2016年,周宁县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周宁县文旅局、鲤鱼溪景区管委会让村民对景区发展建言献策,一些村民便提出要常态化展演鱼祭仪式,得到了各级领导大力支持。

“县里出资6万元让我们重新添置演奏器材、服装,并给予我们表演补助每次1000元。镇里则拨款2万余元为我们购买道具等。”鱼祭仪式司仪郑孝禄说。

2018年,周宁县与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签订共建鲤鱼溪国家级鱼文化主题公园协议,建设鲤鱼溪国家级鱼文化主题公园、鲤鱼文化博物馆。去年,该县又以承办第九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为契机,留下了鱼祭广场等一批项目,为鱼祭仪式的展演提供了新场地。

“上级的支持以及部分村民的带动,让普通村民对鱼祭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愈发强烈,村民成立了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越来越多50多岁的村民自发加入鱼祭仪式表演队伍。”浦源村党支部书记郑祖文说,“现在,不仅演出器材齐全了,而且队伍人员更年轻,管理更规范,演出精气神更足了!”

如今,鱼祭仪式表演队伍共有固定人员22人,其中司仪1人,扶柩1人,军鼓锣2人,锣鼓班子5人,其余人员举旌旗。每周日下午1点,鱼葬队伍都会常态化给游客展示最传统的鱼祭仪式。

去年秋天再来鲤鱼溪,林朝民的感觉已然不同。“刚参观完鱼文化博物馆、鲤鱼文化展示馆,就看到我心心念念的鱼祭仪式。村民对鱼的敬仰和爱护之情瞬间就感染到我。这回算是心满意足了。”林朝民开心地说。

传承振兴迎来新人  

在鱼祭仪式表演队伍里,司仪起着领头雁的作用,他要负责鱼祭文的书写和朗读,并将死去的鱼儿送入鱼冢。担任司仪的村民必须要有责任心,而且深受村民信任和爱戴。

“鱼葬仪式传承了800多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鱼祭仪式的司仪,我从小耳濡目染。轮到我担任司仪时,我已经50多岁了。”郑孝禄感慨道,“现在我83岁,孩子在福州工作,我也跟着到福州生活,偶尔才回浦源。这个鱼祭仪式司仪必须要有传承人哪。”

2017年,村民们推荐在周宁县城开店的浦源村村民郑春,他是个对家乡文化热诚的年轻人,随后,郑孝禄找到了郑春。

从小在鲤鱼溪畔长大的郑春,对鲤鱼文化有种特殊的情怀。“我们祖祖辈辈都爱鱼护鱼,所以我们从小就视鲤鱼为家族一员。”今年42岁的郑春说,当郑孝禄找他当司仪时,他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刚开始,郑春对鱼祭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鱼祭仪式表演过程,对祭鲤鱼文等内容知之甚少。

“鱼祭文又名祭鲤鱼文,以毛笔书写,全为繁体字,无标点符号。虽然格式固定,但是每任司仪都有自己的风格,包括遣词造句,需要司仪用心去写。”郑孝禄说,“鱼祭文融入许多鲤鱼的典故、鲤鱼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能准确无误地念出它的文字内容。”

每当郑孝禄回到浦源村,郑春就到他家中学习。“老师对我很严格。除了熟背鱼祭文,朗读的效果要掌握好,还要了解整个鲤鱼文化、郑氏文化、族谱内容等。”郑春说,理解鱼祭文,准确无误地朗诵就得花不少时间,而且越深入了解鱼祭文化,他肩负的使命感就越强。

每次有重大演出,郑孝禄还是会回来担任司仪,郑春就跟在后头认认真真地学习。经过一年多的积累,郑春已然能够独挡一面。“郑春很好学,对这份新事业也很热爱,交给他,我放心!”郑孝禄欣慰地说。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鲤鱼溪水,在这片人鱼同乐的热土上,鱼祭文化得以振兴,爱鱼护鱼精神也将一直传承。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xw/2020/0120/147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