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太姥山下 油纸扇

油纸扇

p4_b

□ 卢 腾                  

一则民间谜语:“有皮无肉,几根瘦骨,摇摇摆摆,出尽风头”。打一夏天常用物。有人不假思索,脱口说是“扇子”。

扇子是扇子,不过,这不是诸葛亮执手一摇,计上心来的羽毛扇;不是孙悟空护唐僧过火焰山;向铁扇公主借来扑火的芭蕉扇;也不是济公悠悠扇着,驱魔降妖的蒲叶扇,更不是书生小姐扇面题诗,传情示爱的折合扇。这则沾着草根味的谜面,形象生动,还是乡间人猜得准确:油纸扇。

现在,在福安城乡,炎炎夏日中,还常会见到大伯大婶们,轻轻地摇着这古朴的油纸扇,怡然自得地穿街走巷。

福安制作油纸扇有年头了,据史料记载,自明清开始,福安官浦村就有人制作油纸扇了。其工艺,前几年被列为宁德市级非物质遗产。

福安油纸扇制作工艺精细考究。首先要选柔中有刚的黄竹仔,开竹削篾做扇骨,再挑结实的棉纱线,绑扎扇骨成形,接着,采用张力强的新棉纸裱褙扇面,白扇面上可题诗作画,最后,用棉纱团蘸足黏稠的熟桐油,在扇面上往返用劲搓。往扇面上搓油,一定要选大晴天,行话说“油晴漆阴”,晴天上油不带水气。经过这般精工细作的油纸扇,能经受日晒雨淋,不仅能避暑纳凉,还能遮风挡雨,被人视作“半把伞”。

福安的油纸扇飘摇过漫长岁月,别以为它仅有“半把伞”的作用,在革命斗争的年代,革命者扇面题诗,发动群众参加革命,让油纸扇发挥特殊功能,成为一杆刺向敌人心窝的红缨枪。

当年,福安革命先烈施霖,顶着烈日,在被称为“闽东延安”的柏柱洋中,走村串户,宣传革命道理,他边摇着油纸扇,边唱扇上的白扇诗:“一把白扇画牡丹,财主收租太不堪;不管收割有无谷,一斤半两不让宽……五把白扇画牡丹,忍气做人无相干;趁早起身来革命,参加共产斗争团……”受苦受难的乡亲,听了白扇诗宣传,纷纷响应干革命。

应该说,这把题有红色歌谣的油纸扇,比起虚幻的诸葛亮的羽毛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济公的蒲叶扇,更彰显出现实的神威。这首《十把白扇诗》,现在仍保存在柏柱洋斗面村革命纪念馆里。

福安的油纸扇至今仍受人钟爱,看来,是与当地一个民俗有关联。福安新婚男女,头三年的端午节,有互送节礼的习俗。先由女婿送黄瓜鱼或凤尾鱼(风水鱼)孝敬岳父母;再由岳母回送节饼、香囊、油纸扇到女儿婆家。女儿家的人,油纸扇要人手各一把。女儿收到娘家的回礼后,要先挑两把孝敬公婆。公公婆婆接过儿媳送上的扇子,还没摇动,心就凉爽了。人都说,心静自然凉,我认为,心爽也自然凉。

当今,驱暑降温纳凉的电器设备已经很多了,但是制扇业却没消失。福安官浦制扇村,还有制扇作坊在忙活。其中一位郑姓师傅说,现在国家经济好,家家户户年节都看重;社会上,风清气正,好传统好习俗延续发扬,扇子是吉祥物,制扇业也追风逐浪啰!他又说,今年还是忙,他刚制作好送节扇,又接到一家旅游公司的订单,要赶制一批旅游纪念扇。我们这里是山区,气候凉爽,来避暑的人多,旅游扇还没制完,又有人来订制尊师扇了。每年教师节前,都有事业有成的人士,赶来订制尊师扇,感激他们的恩师。你看,这制扇业不是又在发展了!

油纸扇无语却有情,不少人都喜欢将爱心、孝心、亲情、乡愁,寄语在素素的扇面上,请君代送!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tlsx/2020/0727/1690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