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宁德新闻 创新浪潮涌 风正一帆悬——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科技创新成就综述

创新浪潮涌 风正一帆悬——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科技创新成就综述

14a16

宁德网消息(王志凌 文/图 )一粒创新的种子,能萌发出怎样的时代精彩?穿行闽东山海,惊艳无处不在——

东侨赤鉴湖畔,创新驱动,时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龙头领舞,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电动新时代澎湃“宁德芯”;

三都海上天湖,科技助力,国内唯一的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宁德,“海上牧场”嬗变升级,宁德大黄鱼游出了百亿级产业;

寿宁南阳园区,研发不止,三祥新材成为全球锆材料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从一家山乡小企业迈向闽东首家在上交所主板发行上市的企业,名动四方……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这般熠熠生辉的创新故事,在宁德层出不穷。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经济靠科技”“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的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激励创新投入,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引联搭建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新型宁德建设步履强劲、成就斐然。

“科技之翼”助飞产业

11月9日,在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项目施工现场,1号研发楼已经封顶,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该实验室由省、市与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三方联手,一期总投资33亿元,建成后将开启新能源领域前沿科技探索,再蓄创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撤地设市20年,我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宁德的决定》《建设创新型宁德实施方案》《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宁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规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等政策,并抓好科技惠企政策的宣传辅导和兑现落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就达110多亿元。

创新,企业是主体。通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全市已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6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97家、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1家增长到75家。2019年,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3.3%。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批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接续实施,特别是“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技术开发”等2项重大项目获科技部立项,实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零的突破”。全市创新投入快速增长,R&D投入增幅从个位数提高到“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长31.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5个百分点,投入强度(R&D占GDP比重)从全省末位跃升到第四位。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创新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建立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家、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家、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2个。技术创新后劲十足,成果累累。20年来,全市获国家、省科技奖和专利奖103项,并实现了国家专利奖特等奖、省科技奖一等奖“零的突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件,排名跃居全省第四位。

创新,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我市着力改革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围绕市委“1+5”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遴选办法等政策措施,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全市共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家。

政府筑“暖巢”植“沃土”,企业则轻装上阵,自主创新曲飞扬——

宁德时代建成材料体系、系统结构、智能制造、商业模式等四大创新体系,麾下汇集研发精英5300多名,仅2019年企业研发投入就近30亿元,挺进电动智慧无人矿山、下线海洋船舶动力电池系统、落地全国首个换电重卡商业化应用场景,抢下一个个行业新高点。

青拓集团砸下7000多万元资金,建立冶金新材料研究院,引进业内顶尖研究人员,专业从事不锈钢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目前已拥有核心专利203项,今年5月投入量产的笔尖钢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格局,一曲“笔尖报国”佳话传……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崛起山海,宁德加速迈向“万亿工业时代”。

“科技之花”绽放山海

立冬时节,繁忙的葡萄季早已结束,但市级科技特派员、福安市农业科教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张富民依然脚步不歇。11月5日,记者联系上张富民时,他正领着当地农户赶赴苍南马站镇学习电商经验。

农技推广,张富民已深耕多年。特别在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和专用套袋技术的推广上,他更是不遗余力,走进田间地头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孜孜不倦传授栽培新技术,让葡萄“北果南种”变为了现实,写下了产值从零到十亿的传奇,“百里葡萄海”成为了“万民致富源”。

被誉为“大黄鱼之父”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家富则是奔忙在水产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典型代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过度捕捞,三都澳大黄鱼资源近乎枯竭。刘家富十余载如一日,埋头科研攻关,实现了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随后,他又锲而不舍研究推广大黄鱼繁养技术,推动大黄鱼海上现代养殖发展,撑起百亿级产业,万千渔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将科技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化为丰收喜悦,这是我市每一位科技特派员不变的初心。20年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走深走细走实。截至2020年,全市共选认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726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64组、法人科技特派员18家,实现125个乡镇全覆盖,服务范围涉及茶叶、食用菌、水产、果蔬、中药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形成“企业+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构筑起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各级科技特派员共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引进新品种842个,示范推广新技术682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41项,服务农户11万多户,带动12350户农户实现增收脱贫,推动了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1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24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星创天地5家,为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提供了广阔舞台。

科技人才活跃“三农”一线、扶贫前沿,各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则持续跟进实施。20年来,我市围绕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类区域发展自然基金、创新资金、对外合作、科技平台、STS项目等各类涉农项目,争取省级以上项目400多项,有力推动了宁德“8+1”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市里还乘势打造“0593宁德号”区域农业公用品牌,让闽东山珍海味走四方。

科技助农,点“绿”成金、富民兴村,朵朵灿烂的“科技之花”正在闽东山海间精彩绽放!

“科技之光”点亮生活

驾驶飞机翱翔蓝天、登上飞船遨游太空、化身消防员穿行火场……这些项目体验在宁德市科技馆里都能一一实现。

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宁德市科技馆,集展示、教育、培训与体验为一体,拥有7个展区、100多件套体验展品和体感互动游戏,寓教于乐,吸引着广大市民前来近距离感受科技发明的神奇,享受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在动与看中了解科普知识。同时,我市还通过每年科技·人才活动周,以科普报告会、播放科普影视、开放科普基地、发送政策短信、发放科普资料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并组织科技人员5000多人次,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开展科技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累计覆盖群众100多万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学科学、讲科学”的良好氛围。

让创新创业创造的星星之火点燃闽东科技之光,是一批批宁德返乡人才、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者的心声。我市积极建设一批规范化、专业化、便利化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优秀在外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全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4家、16家,闽东山海之间,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潮奔涌不息。

科学技术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我市始终注重科技利民惠民,充分发挥科技在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支撑作用,用“科技之光”点亮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机械手林立的智能工厂、田间地头的可视化“定制茶园”,到马路上的智能公交站台、智能安防系统,再到银行里的智能机器人客服、医院中的影像智能诊断,点点“科技之光”让广大市民纵享科技的进步与便捷。作为第二批5G试点城市,我市积极加快“数字宁德”“智慧宁德”建设。依托宁德市政务云平台,为市、县政务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征信服务等领域开展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应用,提高数据质量和服务可用性。特别是在政务服务领域积极应用数据共享,解决了群众反复提交材料的堵点难点问题,提高了政务服务办事效率。

创新浪潮涌,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征程上,宁德科技创新事业将沿着“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和“自立自强”的道路,从新出发、锐意进取,谱写一曲科技进步的“山海交响”新华章!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xw/2020/1116/178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