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时评 【宁德时评】请别高估了“车让人”

【宁德时评】请别高估了“车让人”

兰亭

近期,有媒体热捧“车让人”,说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此举让市民无比感动、无比温馨。

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高达10万多人,车祸之惨,不可不谓触目惊心。车让人,既是对他人生命财产的尊重,也是对车主自身利益的保护。试想,若违章撞死或撞伤行人,赔钱不说,官司难免;纵然被撞者负全部责任,亦有保险公司理赔,硬生生地夺走鲜活的生命,肇事者会安心吗?

我的一位画家朋友原本温文尔雅,从德国访问归来后,时常感慨德意志民族的规矩意识,他说,在施佩尔市的三个月时间里,无论是白天抑或黑夜,伫立在十字路口,不见市民闯红灯;车让人更是理所当然,从未见闻有人对谦让的司机大加点赞或竖起大拇指。

如果说车让人是城市文明的标志,那么,农民种田养活了一国之人,工人做工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国家该给他们怎样的荣誉称号方可与其丰功伟绩相匹配?

“让”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王泰推枣的掌故妇孺皆知。人类走到了21世纪,诸如汽车让人、有序排队、珍爱食物、与人友善本是公民应有的本份,在少数地方反倒成了稀罕之举、先进典型,真不晓得一些人将道德标准降至何等位置?

前些年,媒体铺天盖地褒扬一位中学生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一辆名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地等候半个小时,等不到车主。为了不迟到,留下纸条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并致歉。

后来,许多学校纷纷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一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李某某写下这么一段话:当下,某同学的行为令人称道,但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的古代,就不会被大张旗鼓地被报道出来,因为它不过是平常人的正常举动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

此话不假。《魏书》卷二十记载东夷弁辰国的风俗:“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讲的是为了躲避秦国而流亡到海外的东夷人依然懂得“相逢礼让”的良俗。“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可见中华先民是何等地看重礼义之道,并自觉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宁德,早些时候是人让车,因为车是钢铁之物,横冲直撞,血肉之躯与之相搏,无亦于鸡蛋碰石头。以前我上夜班,每晚回家过斑马线总是提心吊胆,大老远见有车灯便快速逃离,可司机好似跟行人有仇似的,你跑得越快,他开得更猛,像赴死亡之约会,亦不亚于影视作品中穷凶极恶的复仇匪徒狠撞警察那样惊心动魄。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人让车变成了车让人,这无疑是进步,值得称道,但要知道,车让人就好比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是常态,天经地义的,千万不必高估、热捧,否则就成了失态、作态。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wp/2020/1117/178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