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宁德新闻 “乡村振兴,看我们的”

“乡村振兴,看我们的”

p1_s

绵延福安赛江之滨的万亩葡萄基地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文/图)

复垦山林、唤醒荒地、带旺小山村,这是屏南南湾新农人邱桂敏升腾的田园新梦;

赶海直播、鱼香万里、惠及众乡亲,这是霞浦沙江新渔民张序剑开启的牧海新传;

机械耕作、精深加工、土豆变“金豆”,这是寿宁大安返乡青年曾华带领乡亲们踏上的现代农业之路……

初秋时节,穿行闽东山海,这般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农二代”不胜枚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如果说摆脱贫困是“农一代”领衔在发力,那么乡村振兴则是“农二代”担纲唱主角。

“茶二代”“渔二代”“菇二代”“果二代”……一个个“农二代”站上时代发展的舞台,传承创新、勇往直前,汇聚成了推动宁德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路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看我们的!”这发于他们内心的声音,正在闽东大地上激情澎湃!

“茶二代”的同心之约 

走进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几个红色大字镶嵌绿水青山间,格外显眼。这是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之际,在坦洋与乡亲们告别时说的一句话。

一缕茶香,一份深情,一种激励。2016年,福建红新茶业在社口破土而兴,一群喝着坦洋工夫长大的“茶二代”许下梦想:以红茶推动乡村振兴,让红茶走向世界。

“80后”的林丽萍,红新茶业董事长。她的父亲林长书大半辈子埋头做茶,销路却并不顺畅。2002年中专毕业后,林丽萍便帮着父亲跑销路,曾创下独闯皖南谈下十客商的喜人战绩,但依然没有走出家庭茶坊、传统制茶的旧格局。

2013年,她的两个弟弟林建鸿、林建良大学毕业相继回乡。3年后,姐弟仨成立红新茶业,3人各显所长各司其职。在外闯荡多年的“茶二代”吴坚坚随后加入,挑起企业发展策划统筹重任。2018年,企业厂房竣工;2019年,设备采购安装,申办相关资质;2020年,试营业生产,并直面新冠疫情影响,逆势而上,成为福安首家复工茶企。

“老一辈茶人领路,更专注技术;我们这一代接班,则更富创新意识。”在吴坚坚看来,这种创新,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在传承中突破,走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企业建成闽东首条无尘自动化红茶生产线,往日需36人的生产线,而今五六人即可完成800多吨的年产能。

工艺突破,企业创新开发岩韵坦洋、枞韵坦洋等新茶品,把传统茗茶融入年轻人爱喝的时尚茶饮中,老红茶喝出年轻味。

线上营销,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直播带茶、网通世界,前一阵还对接巴林、新加坡等海外茶商,有望实现茶叶出口零突破……

发展步入正轨,红新茶业没有忘记茶农。他们与当地7个合作社1400多名茶农签订合同,保价收茶、当场结算。同时,牵手范坑乡蒲家山村等3个产业薄弱村,开发“思源”系列乡村振兴高山名优茶,带动更多乡亲致富。性格直爽的林丽萍还把村里待业妇女召集起来,打开了一条农村女性就业之路。

“设备升级、三产融合、走出国门,这是我们制定的‘五年三计划’发展路线。按照目前的发展步子,只会提前完成!”清新茶香里,吴坚坚话语坚定。

“果二代”的“云上”欢歌 

在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见到陈莉瑾时,她刚从松罗乡收购葡萄归来。一筐筐晚熟葡萄摆满庭院,果香弥漫。

象环,闽东巨峰葡萄的发源地,被誉为“南国葡萄之乡”。从1984年巨峰葡萄在这里成功引种,至今已走过37个年头。从露天种植到避雨栽培,从增量到提质,一串串葡萄“串”起象环人从脱贫到致富的幸福之路。

“90后”的陈莉瑾,就在这甜蜜的果香里长大。父亲陈旭荣栽种葡萄已有30多年,6亩果园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2012年,陈莉瑾毕业返乡。在她的印象里,那时村里的葡萄已推广避雨栽培,品质很好,但销售要么坐等客商上门批发,要么运到镇上叫卖。很多葡萄采摘后未能及时售出,随着鲜度下降,只能贱卖,看着就心疼。

彼时正值微博兴起,很多人以此推销产品。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陈莉瑾深受启发,随后注册“福安赛岐象环大棚无公害葡萄”的微博账号,“吆喝”自家葡萄,并从当年采摘季开始直播收成,引来众多网友关注。微博营销第一年,她卖出了200多箱葡萄,翌年增至600多箱,第三年5000多箱……从零散客户到大型商超,从初出校门到省乡村创富好青年,而今的陈莉瑾已是福安象环益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葡萄栽种面积达到100多亩,带动果农100多户,今年葡萄季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在象环葡萄季结束后,她还向松罗等乡镇采购晚熟葡萄,品种也拓展到杨梅等地方特色佳果,“云”上之歌越谱越欢畅。

在葡萄种植上,她则转向精细化培育,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果园微滴灌系统,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并建立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追溯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新时代新使命,乡村振兴就是我们这一代新农民的使命!”陈莉瑾说。当下象环,果农即是电商、微商成为普遍现象,每亩葡萄多增收了万元,而引领这种风尚者,超过半数均是“果二代”!

“海二代”的牧渔新传 

碧海蓝天,水清鱼跃。夕阳下,一口口新型环保塑胶渔排绵延海上,尤为亮丽。瞅着自家的96口新渔排,江灼财没想到,多年以后他会以这种全新姿态重返大海。

“70后”的江灼财是“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的一户连家船民,他儿时的记忆全在一艘破渔船上。他四兄弟和父母挤一舱,穿破烂、吃糠菜,以海为家、四处漂泊。

“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1998年、2000年,习近平同志两次到下岐村调研,要求实施搬迁造福工程,让渔民上岸居住,强调:“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在习近平同志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下岐村分期分批,511户渔民2310人全部搬迁上岸。告别漂泊生活,江灼财和父亲江银灼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展海上养殖,一举甩掉了“贫帽”。

“那时养殖,用的都是传统的木质泡沫网箱,不仅鱼的品质没法提升,还影响海洋环境。”江灼财说。响应政府号召,2019年他一口气将48口传统养殖渔排改造升级为新型环保塑胶渔排。水清了、网深了,大黄鱼的品质也改善了,去年他的养殖收入达到50多万元。在养殖的同时,他还发展近海捕捞,一年再添收入10多万元。

“以前在海上穷怕了,现在上岸了,就要好好奋斗一番!”今年,他通过租用,将新型养殖渔排增至96口,发展信心满满。

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也是搬迁上岸的“渔二代”,和大伙一样,攒着一身劲,似乎想把千百年来落下的发展抢回来。2012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她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建立党员驿站,搭建网格化服务平台,推行“党员代办制”,服务上岸船民,同时引导村民打造从海上养殖、捕捞到商贸、餐饮的增收产业链,去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父辈们上岸定居、摆脱贫困,我们这一代接续奋斗、振兴乡村,连家船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郑月娥说。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xw/2021/0917/1981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