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宁德新闻 盘活农村生产要素的宁德实践

盘活农村生产要素的宁德实践

p1_s

渔排设施盘活,海上养殖升级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文/图)扩规模、种银耳,这个秋天,古田县大桥镇沂洋村食用菌种植户老倪特别忙。

老倪种银耳已有十多年,现有菇棚40个,一到生产季,他都要为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犯愁。

“菇棚能生金产银,却不能成为抵押物。”老倪有些无奈。

古田农信社创新推出的“福菌贷”农村生产要素信贷专属产品,唤醒了“沉睡”的菇棚。根据老倪40个菇棚、每座1.5万元的市场参考价,结合其生产规模及申请需求,按照生产要素价值一定比例,今年7月农信社授信20万元信贷资金,随用随贷随还,方便快捷,让老倪喜上眉梢。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发展,资金的扶持不可或缺。近年来,宁德抢抓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着力改革创新、破题攻坚,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换路径,盘活各类农村生产要素,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金融“活水”。宁德银保监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宁德有9项普惠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3项金融产品(服务)全国、全省首创或率先完成,为推动全国、全省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宁德路径”。

拿什么贷?唤醒资源,变闲为宝

“没想到白茶商标授权书也能贷款,效率还这么高!”这是福鼎市闽溪口茶厂负责人温登峰的感慨。

今年,老温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到茶青收购旺季,资金周转困难。缺少标准抵押物,他从银行只能申请到20万元信用贷款,难解资金之渴。

“能授权获得‘福鼎白茶’证明商标使用权是茶企实力的标志,也是资源。”在邮储银行福鼎市支行的对接推荐下,9月10日老温在福鼎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提出“福鼎白茶”商标使用权质押贷款申请,一天内完成审查、抵押、审批、放款,顺利获得50万元贷款,成为全省首笔在生产要素平台上登记抵押、获得融资备案证书的贷款。

资源变资产,一纸生万金。当下宁德农村,被唤醒的资源不仅仅这一项。

据了解,由于缺少产权清晰、可判断市场价值的标准抵押资产,农村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拿什么来贷,成为宁德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探索实践的首道待解之题。对此,市金改办牵头出台《宁德市推进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试点工作的意见》,全力推进破解生产要素融资难的工作。

在各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辖区金融机构联手地方政府,立足闽东“8+1”特色农业产业,激活古屋、果棚、茶园、渔排、厂房、林权、养殖证等系列农村“非标”生产要素,创新推出渔排养殖贷、渔排托管贷、茶企托管贷、福茶·契约贷、福林·碳汇贷、邮茶贷等49个信贷品种,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

在屏南,古屋贷以文创村民宿的古屋经营权作为抵押,一座座颓废老宅破茧新生,化为书吧、茶室、民宿,古屋成“金屋”。

在古田,菌农快贷、菌商快贷、菌工快贷等系列信贷激活菇筒、菇棚、加工厂房等食用菌产供销上下游各类生产要素,产业链越舞越精彩。

在福鼎,茶园信息贷、渔船贷、 党员先锋贷等系列信贷则盘活资产类、权证类、劳动者等各类要素。更具创新意义的是,这里还首开全国县域先河,成立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搭建集中统一的全要素流转平台,已整合4大类23个品类的生产要素的登记、确权、流转、交易、融资,哪些生产要素可以拿来抵押贷款,平台上一目了然……

变沉睡资源为致富资本,放眼闽东尽生机!

谁来担保?创新模式,破繁为简

蓝天碧海,水清鱼跃。在三都澳青山海域,橙黄色的新型塑胶养殖渔排绵延海上,蔚为壮观。福澳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36口大黄鱼养殖新渔排就在其中。

时光转回2018年,这片海域挤满了传统泡沫网箱。根治乱象,全市拉开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推动传统养殖升级。福澳水产的600多口传统网箱,改造势在必行。

钱从哪里来?工行宁德分行适时推出的渔排改造贷、渔排养殖贷,共1000多万元贷款,让企业顺利改造升级,发展更上层楼。

梳理这两项创新信贷产品,特别是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第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渔排养殖贷,其中都活跃着一个重要身影——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

据了解,以往农村信贷,需贷款担保人是常态模式,有时找担保人比找银行贷款还难。在盘活农村生产要素的探索实践中,宁德对症施策,构建融资担保新机制。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并实现县域全覆盖,就是其中一剂“良方”。

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率先发力,推出了一批有特色、可操作、易推广的普惠担保模式:成功推出海参仓单质押,并复制推广至福鼎白茶、柘荣太子参、古田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首创农业设施抵押担保、种植贷、菇棚改造贷等担保产品,贴近“三农”需求;推出普惠型“见贷即保”业务,100万元以内的养殖贷、50万元以内的生猪贷、30万元以内的春耕贷等产品,仅由金融机构进行尽调,获得贷款审批后,担保机构直接担保。

同时,市金改办牵头组织推动,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参与建设,全省首创线上担保服务系统——“担保云”平台,通过对接政府数据和市场数据,可在线实时调取农户及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信用信息,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初步实现信息采集一张纸、流程整合一键式、客户办贷一次性等功能,破繁为简。

除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模式外,宁德还探索形成民富中心、民间契约、合作社、“经合社+”等多种担保模式,主要服务农村“非标”生产要素融资,并在涉农机构普遍推广,大大缓解了农村生产要素担保难题。

风险怎解?多重护航,化险为夷

贷款有了,担保不愁了,但信贷产生之后的风险如何防范、化解?这是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宁德持续创新、破题进阶,牵手保险机构,从农业产业种养端入手,为产业上保险,稳定生产大盘,进而降低信贷风险。

在寿宁推广的香菇种植保险,便是生动一例。其缴纳保费的60%由政府财政支付,菇农仅需自筹40%。当菇农的菇筒发生病虫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风险,造成损失或减产时均可以申请理赔。

据悉,近年来,宁德银保监分局指导辖区保险机构已创新推行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茶叶种植低温指数保险、农作物种植强降水指数保险等多项农险产品,形成以“山海清”为特色的闽东特色保险体系。其中,全国首创海上塑胶养殖设施财产保险、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赤潮保险,全省首创茶叶鲜叶价格指数保险,落地全国首单槟榔芋种植保险、全省首单油柰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及首单康鱼养殖保险。今年1至9月,全市农险保费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5.77%,为各类农业风险提供保障约317.04亿元。

具体信贷项目中,各地、各金融机构也积极探索,防患未然。如“古屋贷”引入托管模式,试点乡镇成立专业平台公司,古屋经营权人以经营权为抵押申请信贷后,经营权便托管给平台公司进行监管,产生信贷风险后由其负责帮助流转与处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则与金融机构创建“渠道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完善风险分担比例。

宁德还探索建立普惠金融纠纷调处中心,通过金融司法协同,为普惠金融纠纷当事人提供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式,让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更好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xw/2021/1107/2015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