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要闻 从《摆脱贫困》中汲取思想伟力 凝聚振兴力量

从《摆脱贫困》中汲取思想伟力 凝聚振兴力量

三明永安市安砂镇四好农村公路网 沈农 摄

5日,《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福州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同时在宁德设立分会场。

与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摆脱贫困》历史贡献、时代价值,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等进行深入研讨。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重大理念、观点和方法。而今,这些思想与理论成果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心系群众,以人为本

“1987年,下党乡建乡之初,曾是我省唯一的一个‘五无’特困乡,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九到寿宁三进下党,怀着对边远地区困难群众的深厚情感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次走进大山重围中的下党,开启了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

研讨会上,寿宁县政协副主席、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分享了下党蝶变的故事。作为来自宁德的干部,在《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之际重读该书,项忠红心生感慨:“书中提出的‘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四下基层’作风、‘靠山吃山唱山歌’等理念,为我们绘就美好蓝图提供了重要遵循,指引着我们不断创造幸福生活。”

首创全国第一个可视化“定制茶园”,做大做强“下乡的味道”品牌;因地制宜、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各类农家乐、民宿等业态66家,带动300多人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5元,是建乡之初的100多倍;全乡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既重温过往,也谋划当下、展望未来。研讨会举办期间,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虽已出版30年,但书中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仔细研读蕴含其中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受益匪浅。

“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摆脱贫困、发展经济,读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对人民的情怀,对祖国的情怀,对发展的情怀,对‘三农’的情怀。”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这次研讨会举办得非常及时,“总书记当年的所思所为、所想所做,对今天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对我们下一步的前进方向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张红宇表示,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准确理解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抓产业发展和充分就业这两个管长远的根本性问题,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将脱贫经验合理应用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去,继续发挥独特政治和社会优势,强化政策支持,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找准路子,用对方子

对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原党委书记王周齐来说,《摆脱贫困》不仅是自己的枕边书,还是引领柏洋村走向振兴之路的行动指南。

“20世纪90年代,柏洋村还是一个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元的贫困村。”王周齐说,那时,村里路、电、水、电话、电视“五不通”。

“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脱贫困》里的这句话,被王周齐奉为圭臬。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柏洋村抓住紧邻宁德核电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物业经济,建设工业园区,承接来自浙南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入股经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建设集生产、加工、养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走农旅融合道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畲村嬗变,引起了与会者的热议。大家认为,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找准路子,用对方子。

翻阅《摆脱贫困》一书,精准思想贯穿始终:“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宁波大学教授刘艳认为,要借鉴《摆脱贫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精准扶贫思想方法,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施策。

如何精准施策,走出各具特色的振兴之路?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曾祥添分享了基层实践样本: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立足山水田资源,发展旅游康养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融合型乡村振兴之路;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文旅融合再实践打响“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摸索出了小吃文化引领型乡村振兴路径;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依托水稻育种产业,拓展形成集种稻观光、育种科普、水果采摘和文化融合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主导型乡村振兴模式。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则认为,应当充分尊重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和各行业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他分享了屏南县首创的“工料法”。

“乡村建设以小型项目居多,若照搬城市模式,容易出现前期工作流程多、费用高、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潘家恩说,针对这一痛点,当地探索实施“工料法”,允许村委会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实行材料入仓、出仓、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监督,从而有效节约修缮成本、提高建设效率,使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村民增收、建筑保护与技艺传承。

生态振兴,绿色繁荣

绿,是《摆脱贫困》一书的重要底色。

《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后来,“森林三库”被拓展为“森林四库”——森林还是碳库。《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大关系》一文中提道:“食用菌促进了闽东的经济发展,但必须处理好食用菌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特别是与林业的关系。食用菌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可以搞菌林挂钩。”

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明确要以绿色理念为引领推动宁德地区的脱贫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认为,生态脱贫、生态扶贫是新时代中国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方法和实践路径。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脱贫创造性结合和转化的思路,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用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川大地所开启和探索的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黄承梁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闽东人民以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神摆脱贫困,提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要把林业发展放在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当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发展道路。

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震看来,《摆脱贫困》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价值观、生态振兴观、绿色繁荣观。在“绿金之道”指引下,我国完成了生态扶贫的历史任务,还将继续指导新时期的乡村生态振兴。

如何从生态扶贫走向生态振兴?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温铁军主张,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价值化实现的“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思想,与“森林四库”理论相结合。“要坚持统筹协调、系统开发的原则,重点推进林区生态价值实现,着眼于将林区空间生态资源转化成可交易的资产,推进林区资源资本化,实现高质量效益型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他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副主任张强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指引。

“踏上新征程,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张强说,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切实发挥生态文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擦亮共同富裕绿色底色。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yaowen/2022/0707/225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