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学习平台学习宁德学习特稿 心系群众福祉

心系群众福祉

p33_b

洪口新貌颜凑摄

宁德网消息(杨洋 颜凑 郑振忠 陈力)沿着霍童溪溯流西行,一路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在洪口乡政府所在地大道头村口,两块分别题刻着“瀛洲仙境”和“洪口人民欢迎您”几个大字的巨石,让人眼前一亮。步入村中,只见街边的房子装饰得古色古香,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新修的防洪堤更是把溪流和岸上的村子连成了一幅山村美景。 

逝水东流,岁月如梭。曾经作为我市四个“省定特困乡”之一的洪口,经过二十五载扶贫攻坚,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富而思源,当年习近平同志的深情关怀,以及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重视一直是洪口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在远山近水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仲夏的一天,记者深入洪口乡,去触摸那强劲有力的脉搏,去感受那美丽嬗变的历程。 

关键时刻解民忧 

洪口,古称“瀛洲”,地处蕉城区西北部偏远山区,与屏南、周宁两县交界,人们常把“偏僻”、“落后”、“贫困”等字眼与之相联系。 

洪口乡于1987年经省政府同意设立,下辖洪口、大道头、莒洲上村、下村、花兰等10个行政村。建乡初期,这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公路不通、电灯不明、广播不响、电视不显、电话不灵,无办公楼、无校舍、无自来水,是宁德地区四个“省定特困乡”之一。 

时任洪口乡党委委员、现任三都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谢绍宽,日前向记者描述了洪口建乡之初的落后景象:“建乡初期,洪口乡10个行政村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部电话,喝的是井水,点的是煤油灯……” 

家住大道头村的汤细凤也回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二十多年前,我从洪口回一趟霍童镇柏步村娘家十分艰辛,不仅肩挑手提,还要走山路坐船,箩筐里一边是孩子一边是衣物。当时,从洪口到霍童兴贤村,要步行20分钟的山路到泸金潭,然后再乘船摆渡到大道头村,运气好可以坐上拖拉机到霍童,不然就得徒步8公里的砂石路。” 

“要致富先修路。”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洪口乡党委、政府集思广益,决心打通发展的瓶颈。面对一穷二白,全乡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奋发图强。经过干群共同努力,一条从洪口大道头村到霍童兴贤村的8公里砂石路于1989年初开通,但后续的建设资金犹如一只“拦路虎”,挡在路中央,让乡干部们一筹莫展,工程由此不得不中断。 

就在这时,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洪口调查研究。 

“在闽东,提倡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基层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我们到基层去倾听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出于这一初衷,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他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民解忧。 

调查研究下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四下基层”的重要内容。 

1989年4月初的一天,习近平一行轻车简从来到洪口乡调研。 

“当时洪口乡没有办公楼,借用洪口村群众的一座旧民房,办公条件很差。”谈起当年事,谢绍宽依然心潮澎湃。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习近平从乡主要领导的工作汇报中,得知洪口乡因地域偏远,工作条件艰苦,不仅资金紧缺,还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工作时,立即交代随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解决道路建设的后续资金,要求县里要为在边远贫困地方工作的干部提高待遇,使他们安心为百姓造福,为改变洪口贫困乡的面貌创造条件,并嘱咐大家要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的资源优势,做好科技兴农和旅游开发文章。 

听汇报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习近平顾不上休息,便徒步前往花兰、莒洲上村、下村等村实地调研,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及当地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 

谢绍宽回忆说,一路上,习近平与当地干群亲切交谈,当行至莒洲下村尹公宫路口时,他得知对岸山头还住着一些畲族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再叮嘱县、乡干部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 

随后,地、县相关部门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积极为洪口乡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县里还专门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为洪口做贡献,如:为洪口乡干部上浮一级工资待遇,大中专毕业生到洪口乡学校、卫生院工作满三年可以优先进城,解决洪口乡干部家属农转非待遇,将洪口籍初高中、退伍军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 

四月春风润心田。习近平一行的到来不仅为洪口解难题、促发展,还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脱贫致富注入一支强心剂。 

洪口乡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致力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了“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确定了“打响古瀛洲品牌,建设生态旅游乡”发展规划,使洪口这个穷乡僻壤,开始随着滚滚向前的发展大潮跨步前进。1990年,大道头到洪口的砂石路修通,洪口人民终于有了一条梦寐以求的出乡公路,同时也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接着,灯亮了,学校和卫生院也建起来了……历经多年努力,洪口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旅游搞起来了,山地开发起来了,群众生活逐步好起来了。1999年,洪口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1元,是1987年建乡时的11.2倍。 

这一发展变化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0年9月14日,《闽东日报》头版刊登了长篇通讯《走进特困乡——来自闽东最后一个省定特困乡洪口的报告》,反映了洪口乡干部群众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引起反响。 

“从贫困到富裕是广大农民的千年夙愿,洪口乡发生的变化只是初步的,希望全乡干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足本地实际,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尽快将昔日贫困落后的洪口乡建设成为富裕兴旺的社会主义新洪口。”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阅后欣然作出批示,在肯定洪口成就的同时,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使洪口干群深受鼓舞,成为洪口脱贫致富的新动力。     

薪火相传谱新曲

宁屏公路宛如一条彩带将上游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白水洋地质公园,与下游“世界天然良港”三都澳紧紧连接在一起。居于其中的洪口旅游因为将军顶、母鸡寨、勒马回朝、金钟覆地、梦笔生花等座座青山,而魅力陡增,成为“强乡富民”的又一新增长点。

2013年10月8日,市委主要领导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来到洪口乡调研,为当地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他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同时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要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旅游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组织有意参与旅游开发的农户到外地开阔眼界,学习外地成功的经验;要将外地有意发展旅游的大公司、大企业引进来,促进洪口乡旅游业快速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自己的亲身践行,留下了求真务实的好作风、好传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闽东干部,激励他们多为贫困乡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尤其是“四下基层”制度成为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工作开展的“传家宝”,宁德各级领导一直坚持和传承,并不断深化。2012年2月,宁德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即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鼓励和倡导领导干部跳出文山会海,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洪口无疑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如何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洪口乡干群立足于当地实际,不怨天尤人,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赶超意识,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近年来,洪口乡正着力建设宁屏路沿线特色生态产业长廊,重点培育库山茶叶、吴峰板栗、朝阳毛竹和红豆杉、吉垅和大道头农家乐旅游、库区淡水养殖等五大产业基地。目前,吴峰村的板栗每年能给村民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洪口乡还加快转型发展,努力培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景观农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蕉城区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宁屏公路的建成通车,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帮困,进一步拉近了贫困山区洪口与城市的距离,不少村民也因此“挖”到了商机。

黄孝辉是吉垅村村民。走进他家,一层是小超市和餐厅,二层自住房,三层是小旅馆,黄孝辉正在接待过往游客,准备用山里的野菜,村民饲养的鸡、鸭为游客做一顿丰盛的午餐。

部队退伍的他在乡、村干部的引导下,利用造福工程安置点地处宁屏公路边上的优势,成立了宁德市葫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装修房屋、购置设备发展“农家乐”,利用山林资源养殖野猪、鸡、鸭等。目前,小旅馆即将装修完毕,而供“农家乐”使用的厨具、桌椅等设备也都购置妥当。去年,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土鸡和鸭就让黄孝辉增加了10多万元收入。

“百姓的安居乐业,关键在增收。洪口乡毗邻屏南白水洋景区,途经于此的游客越来越多。”黄孝辉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希望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让村民享受绿色福利,过上小康生活。”

经济的发展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造福工程的实施则圆了贫困山区老百姓的安居梦。日前,记者沿着宁屏公路一路西行,穿越横跨洪口库区的天池特大桥,来到曾被称为“挂在岩壁上的山村”的吉垅村。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建筑,一边是功能齐全的村级综合服务站,有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森林公安报警点、食堂、卫生间等;一边是岭头岔造福工程安置点,新建的17座楼房规划有序、造型美观。

吉垅村支部书记张伟宁告诉记者:“这里安置着20户从吉垅、尤厝里两个自然村地质灾害点搬出的村民,目前已完成了路灯、绿化及外墙统一装修,大部分人已入住。”

“能住上新房,当初想都不敢想。现在好了,生活有了盼头。”吉垅村低保户郑国民说,“原来一家四口人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土房内,一到雨天,屋内总是一片泥泞。享受到造福工程政策的春风,2012年盖起了新房。现在村里让我负责保洁工作,每个月领取500元工资。”

扶贫扶志,点燃致富的火焰,社会各界也为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倾力帮扶。2011年1月,省里下派省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的缪后卫到吉垅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缪后卫3年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600多万元,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引导村民种植名优茶,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兰花种植大棚示范基地等项目,大力增强“造血”功能,让吉垅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增收致富之路得到拓展。

洪口的扶贫开发,是我市扶贫攻坚的一道缩影。滴水穿石、矢志不移,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任任领导致力扶贫开发,一项项政策推进扶贫攻坚。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薄弱环节,市委、市政府把扶贫重点县、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采取区域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措施,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努力培养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力求逐一推进、点上突破、面上推动。近两年来,我市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累计争取资金达18.3亿元,市配套资金4000多万元,并安排市领导“四下基层”活动预算资金2000万元,解决了一大批制约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

不仅如此,我市还致力于通过在贫困地区集中实施一批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12年以来,全市投入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农村五保幸福园”294个,供养3145户;农村医保、大病统筹实现全覆盖,2013年开展医疗救助31821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3072.6万元;通过完成水利投资18.94亿元,解决59.53万人口农村安全饮用水。

不负重托谋发展

一排排、一栋栋溜房鳞次栉比。走进瀛州新村内,只见老人们三五成群地拉着家长里短,小孩子在人群里钻来绕去,移民的生活惬意又富有情趣。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蕉城区七都镇的瀛州新村移民安置点,探访移民新生活。

“这里靠近城关,医疗、教育、市场等设施应有尽有,方便极了。”原家住洪口村的移民李绍松说,2007年搬迁至此,全家人靠在周边工厂就业,年收入能达到7万多元。现在,乡里补助资金帮助移民新居进行立面改造,前些日子他的房子又加盖了一层。

瀛洲新村支部书记彭范德介绍说,该移民安置点地处城乡结合部,由政府统一规划,于2005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安置点一、二期工程已全面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已有404户移民选定宅基地,已建房202幢,入住1052人。

还有一些村民在获得安置补偿款后选择到城区安家落户,原花兰村村民孙成平就是其中之一。“为帮助我们就业,区里举办了多期移民技能培训。”孙成平说,2005年,他在蕉城区参加了建筑模板安装培训班,顺利考取了资格证书,找到了新工作。现在,孙成平夫妻从事建筑类工作,子女在城里就学,一年收入10多万元。

2007年以来,随着洪口水电站开工建设,洪口乡10个行政村中有5个行政村3677人移民,在七都、霍童、宁德城区以及周边的周宁、古田等地安置就业,留下大道头、库山、朝阳、吉垅、吴峰等五村,分散在边远山头。

走出去的,与留下来的,一方不偏。洪口乡党委、政府一手抓好外出移民安置和生计,一手积极为留守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库区移民造成洪口乡常住人口少且分散,乡中没有农贸市场和医疗机构,村民存在买菜难、就医难等问题。洪口乡党委、政府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以群众的“急、难、需”为切入点,于去年6月成立了“先锋便民医疗服务中心”,让边远群众享受到了公共医疗服务。如今在洪口乡先锋便民医疗服务中心,医生可以使用“海云工程”设备为村民体检。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常规检查,在便民医疗服务中心做过体检的大道头村村民谢梅金称赞说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先锋便民医疗服务中心成立不久,洪口乡又成立了“党员先锋便民流动市场服务中心”,以“流动营业厅”走村串户,开展上门服务工作,让群众享受到“群众只动嘴,干部去跑腿”的贴心服务。

3000多名库区移民从山里迁移到了山下,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何让他们安居乐业,尽快摆脱贫困,更是一大难题。

为了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2011年11月,洪口乡在蕉城区委、区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得到库区水域的使用权后,引导洪口、花兰、金山,莒州上、下村等5个移民村移民入股,牵头成立了横洋淡水养殖合作社,发展淡水养殖业。目前,该合作社共放养了600多万尾花鲢苗、鳙鱼苗、草鱼苗。

向库区水资源要效益、向生态要效益。洪口乡还进一步围绕移民乡镇的发展思路,主动对接移民政策,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服务库区移民。

服务民生,绘就“富美”新画卷。二十五载扶贫开发,让昔日特困乡洪口发生了巨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3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约102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64元。

脱贫致富,阔步前行。如今,面对发展新机遇,洪口干部群众心头仍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希望和嘱托,铆足干劲,再创佳绩,在实施“环三”战略规划、建设“六新大宁德”中书写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新篇章。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2016/0703/227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