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时评 宁德时评:“宁静尚学,德厚乐为”解读

宁德时评:“宁静尚学,德厚乐为”解读

兰亭

宁德老年大学的校训为“宁静尚学,德厚乐为”,言简而义丰,蕴意深邃。它既巧妙地包含了闽东地域名称“宁德”,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宁静厚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校训。

“宁静”二字的内涵极其丰富,比如“宁静致远”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人生座右铭。苏轼说:“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老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地间,最博大、最自由的是人类的心灵,法典规章、艰难险阻或许会限制人们的行为,但没有任何力量能禁锢人的心灵。心灵的宁和与宁静,人与万物的平等相处,这种宁静便是道,即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

那么,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心开意解、宁静致远呢?

孔子给出了答案,他说,自己到了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因为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的。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尚学是宁静的因,宁静是尚学的果。

中国老祖宗特别崇尚终身学习,提倡“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点,毛主席为广大老年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他老人家一生存书94763册,《二十四史》就读了60遍,逝世前一天,依然断断续续看了2小时15分钟的书。如今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再次读书学习的理想殿堂,千万要珍惜。人类进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只有学而时习之,不断学习充电实践,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老年人亦不能例外。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仁人的最高品德修养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学以养德,学以致用;厚德载物,止于至善”是古代读书人的永恒追求。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上了年纪之后,戒得、戒财,但不戒学。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2.6亿;预计到2026年前后,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4%,这意味着我国真正从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转化。

我们不必谈老色变,也不必把老人“供”起来,孔夫子说得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真正敬老爱老,是要让他们老有所学,学有所用,使之永葆自强、参与、奉献、快乐的心态。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倡导“生命不息,奉献不已”,老年大学的学员更要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雄心壮志,自觉为社会奉献光和热。美国生物学家德格提出,60岁至70岁是人才的黄金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才,工作经验、知识积累丰富,身体健康,可以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老年人才的突出贡献枚不胜举。在宁德县当过主薄的著名诗人陆游活到了84岁,80岁左右还写了584首诗。老年大学教师兼学员、已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王华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自强不息、乐善好施,20多年间,共有700多名贫困少年受其资助并圆了升学梦。

古语“家有老,是一宝”,我们坚信,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深造,更有学问,更有道德修养的老年人一定像珍宝那样熠熠生辉,生命不息,快乐有为。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wp/2022/0725/227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