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宁德新闻 深耕蓝海 向海图强 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深耕蓝海 向海图强 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全国“放鱼日”当天,官井洋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人声鼎沸。随着工作人员提桶倾倒,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跃入水中。当日共有330多万尾大黄鱼原种子一代鱼苗在三都澳“安家落户”。

大黄鱼,肉质细滑、味美鲜香,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大和产量最大的海水鱼类,也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闪亮的城市名片。2021年,宁德大黄鱼产量19.1万吨,产值达69.18亿元。

然而,曾几何时,敲罟捕鱼法和长期高强度的捕捞导致东海大黄鱼资源日渐枯竭,海洋生态环境惨遭破坏,不少沿海渔民就此“歇业”,“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成了永远的回忆。

“绝户”式捕捞、产卵场无鱼、渔民们悲叹,大黄鱼的悲歌往事让“大黄鱼之父”刘家富至今感慨万千。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刘家富等闽东水产科技工作者以义不容辞之姿奋楫而上,挑起了大黄鱼人工繁育的重担。缺少资料,就深入临产亲鱼的最佳海区,现场探索核心技术;经费短缺,就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支持,激活科研力量。1987年,刘家富等人成功育出了第一批鱼苗,宣告大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

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  李民雄/摄

人工繁育技术成功了,但大黄鱼有无人工养殖价值引发了争议。1988年12月,一份《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呈上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案头。报告中,刘家富详述大黄鱼的养殖潜力,呼吁深化大黄鱼养殖技术研究。

该报告很快得到批示,并引起各方重视,此后,宁德兴起了大黄鱼育苗与养殖热。在众人呵护下,大黄鱼原良种体系不断健全,养殖水平提升,养殖水体环境改善、病害减少,产业也迎来转型升级……如今,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年产值超过6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大黄鱼养殖业已成为闽东的支柱产业。

大黄鱼从一度濒危到“游”回百姓餐桌,再到翻起“金”浪花的过程,是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缩影。

我市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海岛、港湾多,港口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全省海洋布局,不断壮大以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为代表的临海工业,海洋渔业稳步递增,滨海旅游、深海养殖等产业逐步发展,成功设立全省首个20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全市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青拓集团高性能不锈钢宽板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近年来,我市着力主导产业补链强链,推动临海产业集群化。随着福建瑞钢开工建设,青拓不锈钢管、东南铜业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投产,2021年我市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608亿元,铜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78亿元,规模持续升级的临海冶金产业激发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动能”。

来到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让七星海域发生了巨变。只见海面波光粼粼,新型塑胶网箱整齐划一,海上民宿、海上餐厅别具一格,往来游客众多。当地渔民养殖大黄鱼、真鲷鱼,兼职经营快艇游、带客出海体验渔耕生活,忙得不亦乐乎。2021年,七星村村财收入55万元,人均收入约2.2万元,蹚出了一条渔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如此,我市加快推进滨海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海上休闲渔业,如今,海上观光、摄影、民宿、垂钓、体验式捕捞等渔业和海上旅游相结合的新业态正迅猛发展,有望形成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海上民宿(2021年10月 李荣斌 摄)

走进蕉城区三都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上建起了海上“风、光、储、充、用”一体化试点项目,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带动绿色低碳养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可为海洋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我市加强海洋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筹划与厦门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强化海洋科技项目转化带动,引导我市水产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积极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21年以来争取省级海洋科技项目11项。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市十分重视水产种业振兴,实施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扶持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推动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提升大黄鱼、海带、紫菜等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2021年以来,新增省级、市级水产原种场2家,培育的“富发1号”大黄鱼新品系申报国家新品种认定。

三都澳海上“风、光、储、充、用”一体化试点项目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海水健康养殖,丰盈海上“粮仓”。在7家省级以上良种场和63家市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持续稳产增效带动下,2021年实现渔业总产值276.6亿元,增长3.92%;水产品加工产值184.85亿元,增长7.71%。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壮大发展海工装备、临港能源、海洋生物科技等产业,扶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推动船舶修造业转型发展,深耕“蓝色牧场”,做活海洋文章。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映红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xw/2022/0807/2287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