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闽东之光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郑望:一个朱熹后裔村的“前世今生”

知乎者也丨郑望:一个朱熹后裔村的“前世今生”

正值冬至阳生,光辉映照下的福安仙岫,仿佛一幅水墨画。沐浴着无比灿烂的光芒,从福安市区心中跨过坂中大桥,仅需10多分钟车程就到城郊北隅步兜山。

车子停在村口,迎面挺拔着一棵古树。如果说老树是村庄的记忆,那么这棵树下的祠堂就是村子的根。这座授名“闽东文公祠”的祠堂,是为了纪念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建的。朱熹一生曾两次来过闽东,第一次是在绍兴元年(1131)农历二月,范汝为起义军攻占建州,朱熹跟随父亲朱松举家避乱长溪,在福安龟龄寺、宁德龟山寺稍作逗留。庆元五年(1199),朱熹避“伪学”再次流寓闽东。据清代宁德县志寓贤载:“紫阳朱子,庆元间以禁伪学避地于闽,至长溪,住黄幹、杨楫家,讲学于石湖馆、龟龄寺、石堂等处,从游者甚众。过黄崎村,作《中庸序》……”“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朱文公两次流寓闽东,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祠堂是族人灵魂的栖息地。祠堂在,祭常在。祭如在,乡愁在!步兜山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农历己亥年)的朱氏祠堂,虽以祭祀朱文公为主,但也祔祀本乡“三峰” ( 即朱氏祖先莲峰、儒峰、塘峰)列祖先公。据清康熙《考亭紫阳朱氏总谱》记载:考亭谱世系以朱熹为第一世,朱沂而后数传至第十四世为朱熉。“熉公,原名臣炤,号默亭,岁贡。生天启壬戍(1626年)十二月初五。应康熙十八年(1679年)岁贡,延试授儒学训导候选”。步兜山朱氏宗谱记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熹直系后裔朱熉携儿孙及眷属等赴福安就任县训导,先居交溪东岸西龙潭(今松潭)前山,后迁匡厦(今坑下)湖坂。四年后任满,他选择落籍步兜山,成为开基祖。朱熹后裔秉承祖训,坚持耕读传家,在此开基立业、兴教化,过着农耕经济的生活。数年间,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望族”。 绵延至今,村落完整保留十三栋清代古民居,朱姓繁衍有六百余丁。

光阴如流水,时间的淘洗让很多东西付之东流。令人欣慰的是,步兜山 “三峰朱氏宗祠”, 在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后,依然留下厚重历史痕迹。 这座坐子向午、两进五开间、总面积约586平方米的古祠,青砖黛瓦、斗拱举天、重檐如画。建筑不单单追求富丽堂皇,而呈现人文渊薮的历史烙印。现闽东有朱熹后裔二万六千多人,祠堂奉祀朱文公上辈九代,文公子孙三十二代先人,钩沉一代代可歌可泣的故事。满堂独具特色的理学文化,不仅保护朱子在闽东稀有的墨迹,更激励乡人守住文化根脉。

自古以来,步兜山朱熹后裔聚集地,读书重教传家宝。尤其远在台湾的乡贤朱复良,1989年回乡时深感建国、建乡,首在人才,决定捐出10万美元设立“福安一中朱復良奖学金”,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服务社会,造福桑梓”。该奖学金至今已连续颁发30届,共奖励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福安籍学生2386人。在其影响与推动下,朱氏后裔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等高等教育人才。这充分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理念,也展现“闽东朱文公祠”深厚的人文精神。步兜山记录朱氏一族的生息繁衍,饱含厚重隽永的光阴故事。那些遗落在“朱熹裔孙之乡”的返璞归真,让人沉浸式体验步兜山的“前世今生”。

流连步兜山,目之所及古树、祖祠、家训......,宛若璞玉。文化寻踪,不难发现这里朱熹后裔传承之地,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沉淀感,是一个有着朱子灵魂的存在。邂逅锦福院两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古厝,无意间抬头望见 “年耆德茂”“祝应南山” 两块牌匾。随着历史与文明的涤荡,光绪八年和光绪十八年间古匾的往事,早已洗尽尘封铅华,而闪现的寓意足见朱子精神对其后人影响之深远。据朱熹第32代嫡孙、宁德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主要发起人朱晶瑜介绍,为弘扬朱熹理学精神,步兜山接轨朱子文化研究会基地,现已无偿捐献出五十亩风水林区,计划筹建朱子文化公园、朱子塑像、朱子纪念堂、朱子书院等纪念性标志建筑,打造闽东朱子文化旅游景点,使朱子的优秀文化、朱子的精华思想能够在闽东大地上广泛传播,发扬光大。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心灵都是一个宇宙。”我想,晶瑜心中那个宇宙及诗和远方,是如此清晰动人,让我们驰骋满怀,心向往之。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通讯员 郑望

编辑:林宇煌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2022/1221/2430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