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旅游 柘荣凤岐古民居

柘荣凤岐古民居

2014110508190725

宁德网

大梦蕉城消息(图/行者)柘荣乍洋凤岐古民居又称吴氏大宅,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约为270年。据《吴氏宗谱》记载,公元十七世纪末,其先祖“应卯公”之次子子望公生有大镜、大鹏、大焕、大挺四子,分别为其建四座大厝,封为“元、亨、利、贞”四房,其中“元、利、贞”三房分别建在福鼎蟠溪镇哈蟆袋村、点头镇连山村和白琳镇翠郊村。“亨”房建于柘荣乍洋乡凤里村,我们所说的凤岐古民居便为“亨”房。除“元”房在100年前失于大火之外,其余三座均保存至今。凤岐古民居系土木结构,宽70余米,深近百米,坐北朝南,台基5级,逐级而进,内外两重围墙,四周为花草园。该建筑造形完整厚实,状若城堡,可谓是闽浙古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凤岐吴氏始祖仲演公在万历年间因明末倭乱,由沿海迁居大山深处,选择背靠山,登高可望见海长岐、乍洋等地繁衍子孙,至七世祖吴应卯,因经营竹木制作发家,之后买田收地租,并经营茶叶,后来生意发展到上海、江浙一带,远近闻名。凤岐古民居的主人大鹏公,庠贡生,官章承弼,赠承德郎,在当地乃至十里八乡都是名闻遐迩的富贾。

看着保存完好的大宅院,我们不禁浮想联翩,这样一座独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豪宅,历经数百年风霜且风韵犹存,既显示了主人的富豪身份、地位,又展示了主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卓识远见。它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沧桑的艰辛和兴衰的无奈!

“逶迤小巷古民居,高耸石门昂气宇。”走上第一级台基,左前侧建门楼,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三开间,两旁连接空斗砖墙;正中向西到内围墙中建筑群正大门的外坪台,坪台上向北到大门,石板门框上青砖三合土混合结构,三楼牌坊式顶盖,两旁连接空斗砖墙。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背面行书“仁义为庐”,字体隽秀、虬劲有力,体现了书法者的深厚功力,但也许是因为历史久远,一些字迹渐渐模糊,所以有现代仿古的痕迹。

宅院呈现“四横、三纵、两大区域”结构。横向为四排楼房,中间以厢房将横向楼房相串连,正中天井两旁建纵向单扇窗阁式廊庑、将横向楼房分隔成三纵式大院;三、四两级台基交界处横向建空斗防火墙,将建筑的内部结构分隔成前院、后院两大区域,仅留正中廊亭--太子亭门道通行。

拾基而入,走进主楼,进入眼帘的是砖木构穿斗式重檐歇顶的两层楼,其中明间单层“人”字形假顶。两座主楼的后院分别建廊庑、左右厢房、廊亭和厨房等,多为木构穿斗式悬山顶,其中厢房为重檐两层楼。主体建筑两旁另建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厨房、书房等由各个天井相分隔。整个建筑天井、花窗无数,错落有致。后院右侧为木构穿斗式单檐“曲尺”形长工房。正门外围墙外立有石旗杆夹一对,仿佛是哨岗。对吴氏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学人讲,这对石旗杆夹,还有后院的清代石水槽、堂中刻有“廉慎家风”、“杖朝纪瑞” 的木匾、木雕桌几及写有“地涌甘泉光祖无如作孝,庭生芝草积和自可招祥”字样的木雕联板,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董,可谓是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

“庭院深深天井亮,木雕石刻匾窗橱。”也许是年代久远,原来是设计精巧、精工细凿的亭楼门窗,如今也开始逐渐衰败,连门外的厚重青苔和枯黄的野草,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流连于这古香古色的重廊叠榭之间,时间又仿佛倒移了三百年。试想,三百年前,在这深山老林中,一座如此壮丽、精美的民宅兀立于青山绿水之间,那是何等的显赫,何等引人驻足。弹指一挥间,三百年过去了,人去老屋在,今天屋内的主人已无当年创业者的精明和睿智,大屋显得萧条,颇有一番落败的景象。老屋有知,当有世事难料、今非昔比的感伤吧?“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村庄,一栋老宅的历史,原来也是如此令人唏嘘!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ly/2015/1120/36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