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古田新闻网新闻中心古田城事 风雨中的丰碑——记“八闽楷模”周炳耀

风雨中的丰碑——记“八闽楷模”周炳耀

 

春节临近,暖冬的骄阳为村庄涂抹出春天般的色彩。秋收冬藏的农事已经完备,只等着外出的亲人回家团聚了。

闽东古田,一个名叫“庄里”的小村庄在群山环抱间安祥地期待,期待着在外乡亲们一年一度的回归。但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返乡途中的乡亲们啊,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因为,这个村子少了一个当家人,那个熟悉的身影再也不会开着车在某个路口迎接他们了。

当大伙儿走近家乡时却发现,村里又多了几项新建的公共设施。在他们印象中,那个熟悉的身影曾经为这些项目付出多少艰辛劳累啊。

有人忍不住去抚摸崭新的墙体和幼小的树苗,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都留有他的手温吧。

村里的长者们抹着老泪说,中秋节以来,这个偏远的山村少了那个熟悉身影,却多了许多陌生的足迹。

——是的!那是前来探访楷模故事的足迹,那是前来采集楷模精神的足迹,那是前来凭吊楷模故里的足迹啊!

他们为“八闽楷模”周炳耀而来,为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的支部书记炳耀而来,为在风雨中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殉职在中秋佳节的好人耀仔而来!

那是2016年9月15日凌晨6点许,45岁的庄里村支部书记周炳耀在防抗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时英勇牺牲。这个消息夹杂着无情的风雨,伴随着无边的悲痛,在村子间弥漫开来,在县内外散播开来,在省内外流传开来。

周炳耀的事迹经中央、省、市各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示,由中宣部牵头开展宣传报道工作。随后,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宣部组织中央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新媒体“三驾马车”共10家,于9月27日深入卓洋乡庄里村开展周炳耀先进事迹集中采访活动。10月17日,澎湃新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开始陆续刊播周炳耀事迹。10月24日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华社同步专题刊播周炳耀事迹,形成新闻热点,省、市主要新闻媒体也陆续推出自采报道。北京、上海、广州宣传部门在公交地铁等移动屏幕推送周炳耀事迹的报道。

周炳耀牺牲后,省市县各级党委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福建省委宣传部授予他“八闽楷模”荣誉,11月14日在福建电视台举办八闽楷模发布会,次日又由东南台推出大型访谈特别节目《八闽楷模周炳耀》。当月,周炳耀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宁德市委宣传部追授周炳耀同志2016年度宁德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古田县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市县各级组织了周炳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巡回报告活动。2017年1月13日,中央网信办组织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信网、凤凰网、新浪、澎湃新闻、东南网、新福建等全国50余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的记者编辑,深入周炳耀的家乡庄里村开展“温暖中国”新春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

史无前例的媒体关注度,激活了无数深藏在村民心中的生动故事,激活了隐藏在村子背后的感人秘密。

 

凌晨六点

 

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的黑色黎明。台风“莫兰蒂”呼啸而来,横扫了卓洋乡的庄里村。这是1949年以来登陆这一带的最强台风,处于小盆地间的庄里村多条河流水位陡涨,灾情险情严重威胁420多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前一天订好的计划,村支书周炳耀与村委张华忠安排在15日凌晨6点开始值班巡查。可是,村民们在凌晨3点钟就看到书记“耀仔”打着手电筒各处察看的身影。5点40分,张华忠感觉有人用手电筒照了一下他的卧室窗户,知道是心急如焚的书记来“叫早”了。他连忙一骨碌爬起来,匆匆出门。5点50分,他来到村中心的河边,看到身披雨衣、高卷裤管的周炳耀匆匆淌着积水往桥上走去,便掏出手机,随手给书记拍了一张照片。

一时间,雨量再度猛增。倾盆而下的暴雨形成山洪,猛兽般吞噬了桥面,冲进河边的几栋土坯房。房子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可是里面住的全是老人和小孩啊!炳耀对不远处的村主任刘长务厉声喊道:“长务,快去救人!”他自己则冲到桥面,竭力清理着堵住桥洞的杂物,希望尽快疏通桥洞。洪流没过他的膝盖,彻夜未眠的炳耀使劲拉着桥洞内的竹竿往外拽,一根又一根,突然,不幸发生了!就在一根大竹竿被拔起的时候,急剧疏通的水流形成巨大冲力,一下子把炳耀连人带竹竿打入洪流中……正在疏散群众的刘长务听见陈华忠又跳又叫地高喊救命,巡声望去,原来是站在桥面的书记落水了!只见黄褐色的水中有头部和肩膀一闪,瞬间消失!

“救命啊!”“耀仔落水啦!”闻讯赶来的村民们不顾自身安危,自发沿着河道疯狂地向前奔跑。风雨中,通讯完全中断了,一两百人沿河奋力搜寻着书记的身影。从凌晨6点钟一直找到7点多钟,周炳耀的遗体终于在下游5公里处被找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抬起他,只见他身体瘫软,衣物早已被洪流夺走,浑身沾满淤泥,面目全非,体无完肤。有人脱下自己的雨衣盖在他身上,有人打来水给他擦洗。洗净了才看出,他全身到处是淤青和肿块,牙齿全部掉光了,只是还睁着明亮的眼睛注视这一方天地……

这惨不忍睹的一切是真的吗?乡亲们无法接受啊!

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周炳耀带着村主任刘长务到乡里参加防抗台风“莫兰蒂”的部署会议。回来的路上,炳耀担忧地说,虽然年年这个季节都要防台,可是这一次真的不一样;我们村有连排的土坯房,河边菇棚又多,一定要加强巡查。紧接着,他连夜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郑重地启动防台应急预案,对24小时轮流值班作了安排。

可是,悲剧还是发生了。试想,如果周炳耀不是一如既往地吃苦在前,他怎么会在没膝的水中去清理桥洞呢?如果他不是一如既往地先人后已,又怎么会为了保护土坯房而宁愿选择疏通河道冲击自家房子的堤岸?而今,土坯房保住了,他家的堤岸却和他的身体一样垮了、崩了!

面对采访,村主任刘长务说,在送走炳耀的几个月时间以来,总是恍惚中感觉书记又打电话来了,他说要把新买的路灯安装起来,他说要在后山修一条森林防火带,他说公厕工程要尽快完工,他说传统节日都要到老人活动中心给长辈们送上礼品和祝福……

庄里村的父老乡亲牢牢记住了2016年9月15日的凌晨六点钟。那一刻,他们的村支书周炳耀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身体把忠诚写在大地上。

 

两张账单

 

周炳耀走后,留下两张账单。一张是以他为债权人,体现的是村委会欠他3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另一张是以他为债务人,表明他欠农信社6万元贷款。

说起这6万元的账单,村民们都知道,那是他考虑到村里的低收入农户贷款困难,以自己的名义去贷出款来,根据各家各户的需要又转借出去。如今,乡亲们为了宽慰耀仔的在天之灵,早已设法把这些钱款凑足,纷纷还给周家,周家也及时还清了农信社款项。

而村委会欠着书记耀仔3万元的事,周家人却并不知情。

周炳耀与妻子刘冬菊育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女儿巧烂说,以前她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哥哥明灿的婚礼迟迟办不了。哥哥和嫂嫂早已领了结婚证,甚至有了可爱的小宝宝,可是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爸爸,却在为哥哥操办婚礼这件事上一拖再拖。直到他去世,家人才知道,爸爸把给哥哥办婚事的3万元垫付到了村里的建设中!这笔钱从一个项目中还出,又转入到另一个项目里去,成了村建的流动资金。

2016年10月24日,在周炳耀去世一个多月后,古田县的婚庆从业人员自发为周炳耀的儿子周明灿策划赞助了一场乡村婚庆典礼。可是,身为人父的周炳耀却再也不能为心爱的儿子见证这个重要的仪式了!这一天,中央电视台恰巧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两个栏目先后播出周炳耀的感人事迹,庄里村乡亲和周家的亲朋好友在他儿子的婚礼上收看节目。当画面出现周炳耀遗像时,人们相信,他那招牌式的微笑是在为儿子祝福,为庄里村祝福!

两张账单背后,乡亲们心中还有一本厚厚的账,记录着周炳耀给家乡带来的种种温暖和支撑。

当年大家都穷,村里不少适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含泪缀学。然而,早已走南闯北的周炳耀不相信家乡的土地只能生长贫困。他发现狭小陡峭的山地不宜发展水稻,但集约化种植食用菌是个出路,便开始发动大家一起种菇。那时候,乡亲们一没有资金,二缺乏技术,三不懂市场,谁敢种?为了让大家走上致富路,周炳耀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带头种植了两万多袋花菇,精心管理,到年底一算,纯收入竟达5万元。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上门讨教。村民刘长钟家境困难,周炳耀主动借资给他建菇棚,如今老刘一家已经到城里买房;村民刘长峰想外出务工,耀仔苦口婆心劝他留在村里照顾家中上老下幼,帮他从农村信用社担保贷款发展种植。在外飘泊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都纷纷返乡种菇。为了改善生产设施,周炳耀经常到县乡机关去跑项目,跑来多少算多少,缺口资金总是他带头搞垫付。在他的努力下,全村硬化了6条水泥路面、新开了3条机耕路,修建了河岸护坡,还完成了自来水工程建设等一批民生项目。

在闽东,“洋”指平地,是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而“里”指的则是低洼地带。周炳耀的家乡卓洋乡庄里村,“洋”虽不大,“里”却颇深。这一带村庄,环境普遍恶劣,生产条件落后。庄里村的西面紧挨着半山村,北面紧挨着树兜村,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与庄里相邻的两个村分别被列为县级和省级贫困村。卓洋乡党委书记陈昱晨介绍说,2009年,周炳耀当选村支书时,庄里村也是出了名的“空壳村”、“负债村”,人均年收入才3480元;到了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上升到12860元,远高于全乡的平均水平,迈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步伐。在县乡领导眼中,庄里村是名符其实的“放心村”,无违章建筑、无上访户、无刑事案件、无违反计生政策的“四无”记录已经保持多年。

这一路干下来,周炳耀已经连续三届满票当选村支书。

乡亲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村支书周炳耀。是他,多年来默默把责任扛在双肩上。

 

庄里故事

 

在庄里村,关于周炳耀的小故事说也说不完。

乡亲们记得,周炳耀自幼就是村里的孩子王。他凡事都想在前头,也干在前头。他是全村第一个穿上西装的人,第一个闯荡北京城见世面的人,第一个买小车的人,也是第一个会用电脑淘宝的人。在乡亲们眼里,他见多识广,大伙有事总爱找他帮忙。“有事找耀仔”是庄里村乡亲们的“潜规则”和“潜意识”。

耀仔打小就心灵手巧,肯学肯干。为适应农村需要,他就把自己修炼得多才多艺。他懂水电技术,会安装彩钢瓦,还有一手不错的木工活。2015年冬天,村里遭遇特大寒潮,不少村民家的水管水表被冻裂。耀仔挨家挨户地检查,把冻坏的水管水表一一维修更换,没收一分钱。2016年夏秋之交,村民刘长营的几千只鸭子患了禽流感,可是请不来兽医到深山老林的养鸭场去服务。当他火急火燎地把药买回家时,自己却怎么也摆平不了那一群鸭子。耀仔闻知,二话没说,跟刘长营一起琢磨着联手干起兽医的活,三天没停没歇给五千多只鸭子打了针,让养鸭场度过难关。

耀仔历来细心周到,在邻里乡亲之间从不拿自己当外人。庄里村过去交通不便,村民去乡里交水电费很麻烦,大家就把电卡送到他家。每年到了交医保社保的时间,在外务工的乡亲一个接一个把电话打给了耀仔,他都一一记下,抽出时间把事情办得妥妥的,让大伙儿没有后顾之忧。他是全村的“勤务员”,所以他那辆二手的比亚迪轿车,自然而然就成了全村免费的“应急车”。村民张清湘上山砍柴不慎摔断脊椎,家人找耀仔帮忙时显得有些难为情,耀仔说:踩脚油门的事,走!可是到古田县医院,来回就是三个多小时。村民刘长钟的老父亲从自家二楼跌下,在地里干活的耀仔放下锄头,把老人送往宁德医院,这一趟就是140多公里。村民张巧明4个月大的女儿突发高烧,深夜一点钟她敲开耀仔家的门。他二话不说就奔福州,来回300多公里,其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孩子病情反复,耀仔往福州跑了七八趟。这辆车还是全村免费的公交车,随叫随到。农忙时节,村民周炳增请了树兜村的7位乡邻前来打短工,收工时偏偏下起了大雨,这7位帮工却吵着要回家。无奈之下,周炳增拨通耀仔的电话,没几分钟,车就来了。每逢雨天或周末,耀仔往往会提前开车到3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把村里的孩子安全接回来。村里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多,春节回家大包小包,打“摩的”不方便,耀仔知道了都会高高兴兴开车去接。

对于村里越来越多形单影只的“空巢”老人,耀仔总是牵挂在心。只要有闲功夫,他就到老人们家里坐坐,帮助料理家事,还经常通过微信把老人的照片发给异地的子女们,让他们放心。那栋整洁的“老人活动中心”大楼,就是耀仔带领村两委建设的最新项目。年逾越古稀的周传义早年经历过战火的淬炼,对生死见得多看得淡,但提起耀仔,老人却震颤难语。他说,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耀仔提着一盒月饼去看他,叮嘱他这几天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并说明次日因防汛就无法陪村里的长辈过节了,表示抱歉。可是谁能想到,几句寒喧竟成永别。老人至今保存着最后两块月饼和那个寓意吉祥的包装盒,舍不得吃、更舍不得扔,用以寄托对耀仔的念想。

多年以来,耀仔把点点滴滴的好留给乡亲,把恩情种在村民心中;他是否知道,父老乡亲们也已经把对他的思念刻进记忆里!

 

雨后春笋

 

那一场超强台风“莫兰蒂”的袭击,导致宁德市126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约19万人,倒塌房屋123间,因灾死亡2人,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8.54亿元。古田县是此次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3.08亿元。就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殊死搏斗中,庄里村的“微笑好支书”周炳耀用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村庄的安全通道。

事发当天,当记者们绕过垮塌的省道,扛着器材从山路徒步进村时,目所能及,尽是疮痍。台风肆虐后的痕迹随处可见,沿途道路上布满了树条、石块、菇筒、杂物,多处路段积水仍未褪去。整个村庄停水停电,没有通讯信号。比惨烈景象更让人心情沉重的是这里的气氛。主街道两边站满了村民,他们面容忧伤,虽是午后时分却无人想起吃饭,更别说过中秋节了。一经采访,个个都红了眼眶,整个村庄笼罩在悲痛的氛围之中。

紧接着,耀仔遇难的噩耗不胫而走,分布在海南、浙江、河南等地打工的数十名乡亲纷纷赶回来为他送行。有的村民连行李都没带,直接钻进最早一班回乡的火车。有的村民“破天荒”地打了100多元钱的出租车赶回家。

2016年9月19日,周炳耀的葬礼在古田县殡仪馆举行。根据当地习俗,未满50岁者的丧礼除非至亲才前来参加,而且年长者是禁忌参加晚辈葬礼的。但是,这一天,乡亲们送来的花圈排满了三面墙,前来悼念的超长队伍排到了殡仪馆外。不少村民当天早早作好准备,唯恐误了前去参加葬礼的车。乡亲们自发组织的3辆公交车和13辆私家车成就了这个小村庄的大礼仪。在他们心目中,与好人耀仔共建家园的45载光阴是上天对庄里村的赐福!耀仔虽然离开了村庄,但他的精神在家乡长存。如同中秋的明月,他在你不经经意的抬头间,昭示美好的未来;如同冬夜的篝火,他在你不知道的角落,温暖着世界。

耀仔走后的日子,村民们共同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治愈了灾难的伤口,恢复了生产。如今,乡亲们有事没事就到周炳耀家的菇棚去看看,到周家位于河边的房子去看看,为他那尚处弱冠之年的儿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搭把手,帮点忙。

“有事找耀仔”已经成为不可能,但村里似乎出现了更多的耀仔,大家互相帮忙,抱团取暖,特别齐心协力,特别坚强不屈。

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纷纷派代表前来卓洋乡庄里村学习周炳耀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中国作协的一位新疆籍作家前来采访时,拿出积蓄的稿费1万元慰问了周炳耀的父亲周新柜老人,以表敬意。福州市台江区的一位机关干部写出了振聋发聩的诗篇《站起来的名字》:他倒下了/他的名字站起来了/站成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一个周炳耀走了,周边却出现了更多具有耀仔精神的好人!正如暴风骤雨毁坏了林间的竹木,而那一茬茬的雨后春笋啊,却生生不息。

应广大参访者的要求,英雄的故乡庄里村如今正在建设周炳耀纪念馆,打造党员学习教育基地。

人们牢牢记住,是那个小村庄的大村官,把丰碑树在风雨中。

文章来源:http://www.gtxww.cn/gtxww/xwzx/gtcs/2017/0118/38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