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福鼎新闻 与总书记连线之后的赤溪:一年好景春又临

与总书记连线之后的赤溪:一年好景春又临

 

1

2月16日,赤溪村的孩子们放学后欢乐地奔跑在乡间小路上。 记者 张文奎 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苏晶晶)为民情怀显,党心民心连。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村民们视频连线,对赤溪村和宁德的扶贫开发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未来发展寄予殷殷期盼。深切的关怀热度仍在,巨大的鼓舞催人奋进。时隔一年,记者再次走进赤溪,真切感受到这个声名渐远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喜人变化。

东风徐来,春意渐浓。2月16日,漫步在赤溪村主干道——长安新街上,两侧错落有致的徽派风格新房格外亮眼,家家户户还张贴着春联,挂着红灯笼,年味未消。“湖里鱼知山下人,赤溪鸟识城中客。”“雄鸡起舞福来到,畲家汉曲传佳情。”……记者注意到,有的村民借着春联表达一份质朴的情感。

一年来,赤溪村上下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行动,奋力实现习总书记“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的嘱托。该村根据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入落实“五项扶贫机制”,全力推进“发展一批旅游产业、培育扶持一批村民创业增收项目、建设一批民生项目”等“十六个一”典型提升项目建设,致力打造“畲族特色旅游小康村”。2016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96元,同比增长15%,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逐步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兴旅游 活力更足

两水临村将绿绕,群山环抱向阳开,赤溪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随着蒋太、牙赤等旅游公路建成,赤溪村“借路拔穷根、兴旅游、谋发展”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这里很安静、很美,开车来很方便。”正沿着溪畔赏景拍照的浙江苍南游客孙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从微信朋友圈得知赤溪村的,此次趁着到福鼎谈业务之际,与几名朋友相携到此一游。这两年,每逢节假日,赤溪村都要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从旅行团到散客,持续推高旅游热度。2016年,该村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

旅游,真正让赤溪村动了起来。水上田里,各项娱乐设施齐全;长安街上,吃住购商铺林立。如今的赤溪,旅游承载力越来越强,带动村民增收越来越明显。

“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光吃这一项营业额就有5万多元。”经营着 “山里人家”农家乐老板杜春容笑着说,去年开始,她的店全年无休,连除夕都有客人,效益一年好过一年。在赤溪,像杜春容这样“幸福忙碌”的农家乐店主还有12人。

一业兴,百家旺。赤溪旅游开发风生水起,让广大村民真正得实惠,旅游产业相关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脱贫致富路走得更加顺畅。

强产业 百姓更富

流经赤溪的九鲤溪是一道优美风景线,两岸的竹林也是村民们的“绿色银行”。山上种果、林下种药、栽菇、养禽……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去年试养了4000多只土鸡,过年全卖光了。”赤溪村村民主任、赤溪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贻国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一张张“微信订单”。与总书记连线后,许多村民和在外乡贤纷纷投身生产、抢占商机。作为村主干,吴贻国乐当致富带头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80多名社员,投入约2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多花黄精、谢干、菌菇、土鸡,不到一年时间,乡源合作社的种养事业已稳步发展。

与吴贻国相似,村民吴伏淡的康鱼养殖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依托信用社10万元的创业低息贷款扶持,吴伏淡承包了8亩池塘养殖康鱼,一年收入超10万元,其中作为旅游特产销售达4万多元。

抓山能致富,地里也生金。目前,赤溪通过引企入村,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依托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集百香果、猕猴桃、四季柚、草莓等水果为主的采摘农业和以康鱼、香鱼和禽类养殖为特色的经济农业。2016年,该村创农业产值2500多万元,同比增长18%。

谋福祉 民心更安

暖阳之下,赤溪村山林覆绿、田园清新,村民或在田野劳作、或开门迎客、或围坐话家常,俨然一派秀水青山、人居和乐的好光景。

在村口处,一幢幢四层楼新房张灯结彩,十分喜庆。时隔20年,当年赤溪村第一批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农户——下山溪村22户畲族村民再一次住进了新房。

“有了新房,我们三兄弟的婚事不用担心了。”村民雷武清端坐在自家亮堂的客厅里,边忙着手上的活计边笑言。9岁那年,雷武清与家人一同从下山溪搬至赤溪村,过上了他“从没想到”的日子。曾经“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给年幼的雷武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如果没搬出来,不知道这辈子会过成什么样。如今,雷武清结了婚,在家通过帮制鞋厂做代工,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生计不成问题。

安居乐业,民生福祉记心间。这一年来,赤溪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村容村貌修整一新。村夜景灯光照明工程、五保幸福园改造提升工程、溪东景观步游道、污水处理厂、自来水改造工程、旅游集散中心、磻溪卫生院赤溪分院等一个个民生工程相继规划建设,让村民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这一年,赤溪正发生活力之变、幸福之变。这样持续的变化将伴着赤溪迎来一个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钟品灼:小村庄里的“大超市”

7

钟品灼在整理超市商品。王志凌 摄

(记者 王东东)迎着太阳走,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即使已经时隔一年,回想起去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视频连线赤溪村的场景,作为连线人员之一的赤溪村返乡创业畲族青年钟品灼仍然难掩激动之情。

“总书记的话,令我备受鼓舞,在那次连线之后,我感觉整个人的精气神完全不同了,心中总憋着一股劲,对赤溪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自己干事创业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了。”钟品灼握着茶杯的手不自觉地使力,指尖微微泛白。

正是受到总书记连线的激励,2016年11月,原本种植油茶的钟品灼决定加大投入,开拓新项目,经过精心的筹备,投资近百万元,一口气在长安街沿街租下了11间店面,办起了赤溪山客土特产购物驿站超市。

踏进超市的大门,空间的广阔和商品的丰富出人意料,丝毫不逊色于城市里的同行:300多平米的面积,透亮的灯光,整齐划一的货架,分门别类的商品,处处透着一股现代超市的规范化。

“在一个不到2000人的村庄里,开这种规模的超市,不怕亏本吗?”“不怕!”对于这样的提问,钟品灼的回答简洁而肯定。

“土特产和游客就是我的底气。”钟品灼说,“赤溪香鱼干、笋干、猕猴桃酒,还有畲家乌米饭,游客们最好这口,从开业到现在已经卖出去1000盒了……”钟品灼告诉记者,如今赤溪“火”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超市开业至今,每天保持几百人的客流量,营业额平均1天6000元,这还是淡季,今年春节期间,营业额最高一天接近3万元,其中土特产特别畅销。

“这些土特产大多是从村民手中统一收购的,经过包装后,作为伴手礼提供给游客。这样,既带动了村民们增收,又方便了游客,更打响了赤溪畲族土特产的品牌,一举多得,下一步我还打算通过互联网,将我们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土特产向外推广。”说起未来的打算,钟品灼踌躇满志。

 

雷梅英 “造福工程”里的新生活

9

雷梅英为游客送茶水。王志凌 摄

(记者 王东东)春节刚过,余味犹存。2月16日,徜徉赤溪村街头,庆祝鸡年春节的红灯笼随处可见,耳边似乎还回荡着畲族村民们欢度正月十五凤凰节的山歌。

在长安新街两侧,两排四层簇新楼房已经落成。时隔20多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当年赤溪村第一批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农户——下山溪村22户畲族村民又一次住进了新房。

“坐坐坐,才刚下班,还没来得及收拾,别介意呀。”一进门,村民雷梅英就热情地招呼着。“春节前就搬进来了,这比以前住的房子,敞亮多了,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厨房,三楼、四楼是卧室,上面还有阳台,门前是长街,屋后是公园,环境实在是太好了。”雷梅英一脸幸福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居。

雷梅英最早的家在下山溪自然村,一个海拔1000多米山腰上的畲家寨子。

“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茅草房里,一遇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点的是煤油灯,穿得破破烂烂,日子别提有多苦了。”对于儿时的窘困生活,雷梅英至今记忆犹新。

从破旧的茅草屋到两层砖瓦房再到如今四层小洋楼,雷梅英说,回顾往昔,幸福来之不易,需要品味,也要珍惜。

安居才能乐业,少了后顾之忧,雷梅英继续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力。目前,雷梅英在赤溪村的一家旅游休闲山庄当服务员,有稳定的工资,旅游淡季时还能去茶园采茶,补贴家用,“两手”增收两头甜。

2016年2月19日,是雷梅英毕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视频连线赤溪村。作为连线人员之一,雷梅英站在第二排,至今,她仍清晰地记着总书记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向赤溪村乡亲们亲切的问候,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总书记很亲切,我感觉自己很幸运,总书记一直都挂念着我们,我们也要加把劲,把村子建得更美,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雷梅英说。

 

沈华平 菇棚里的“创业梦”

8

沈华平在菇棚里忙碌。王志凌 摄

(记者 王志凌) 收获的季节,是忙碌而喜悦的。

2月16日,在福鼎赤溪村众禾农业合作社香菇栽培大棚里,采菇、装框、过秤,沈华平忙得大汗淋漓。这是新年里的第一次收成,一天有500多公斤的产量。

“一部分鲜菇销往周边市场,一部分制成香菇干,作为土特产出售。”沈华平擦着汗,满脸笑意。

现年35岁的沈华平,退伍后,2001年闯荡上海打拼,年收入过百万。2012年,有感于家乡的发展,他踏上了返乡创业路。

开荒山、种油茶,风吹日晒雨淋,沈华平的创业之路,艰辛而快乐。

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视频连线赤溪村。作为连线人员之一,沈华平站在第三排,聆听总书记对赤溪村乡亲们亲切的问候和赤溪扶贫工作的鼓励、厚望,他激动万分。

“太激动、太振奋了!”回忆起那一刻,沈华平感慨万千,“特别是总书记对赤溪扶贫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深受触动。”

沈华平坦言,返乡以来种植的油茶,属长期项目,推动扶贫见效慢。总书记的话,让他心生再做些“短平快”项目,尽快辐射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念头,不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连线之后,沈华平抓紧考察发展项目,并经过试验种植,2016年9月,他与村民合作发展香菇种植。10亩土地,7个栽培大棚迅速拔地而起,并专程从古田请来技术员指导栽培。

“香菇从育种至出菇大约4个月时间,收成期可达3个月,当年便可见效益,且刚好是农闲时间,还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沈华平告诉记者,目前在大棚里帮忙的村民已有20多人,按天计酬,每个月收入2000元至3000元,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务工增收。

展望新年,沈华平表示,今年将香菇栽培规模提升至30万袋,同时正在对接中粮集团,洽谈香菇出口订单,让产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香菇走出国门,带动更多赤溪乡亲乃至周边村落群众共同增收。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fdxw/2017/0220/413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