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时评 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一代

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一代

宁德时评(蓝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然而,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丢失了这一根本,以至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乱象——

一位朋友告诉笔者,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不晓得开了多少场的家长会,但几乎没有听到老师谈论孩子的德行,也鲜有让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人文教育。听到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在班上、年段的排名。

每年中小学校注册开学期间,不知道诸位留意否,各大中小学校园成了巨大的垃圾场,各种宣传单如秋之落叶,层层叠叠铺满地板。

前几年,宁德市某地一名学生由于不满其父亲不给零花钱,与同学合谋,趁父亲睡觉时,将父亲勒死。其父死后,两人从其父亲身上拿走3000元。

宁德有识之士惊呼,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不知孝悌,连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会了,有的沉迷网吧,崇尚暴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011年,笔者提交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普及〈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有精到的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与此同时,根据多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笔者作为市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两点意见,一是“由政府部门倡导并尽快在全市各中小学普及《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教学。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机动地把它们安排在‘校本课程’‘品德生活’‘品德社会’中。”二是“若部分学校经费特别困难,课本费不足部分可由社会慈善机构、社团组织或者有识之士提供赞助。”

正如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在提案办理答复上写的一样,他们不仅对委员提案的落实“高度重视”,同时,“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也同样高度重视。”

然而,重视归重视,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极少有学校把上级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有的学校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但只注重形式,搞花样,鲜有真正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人心,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在一次委员调研中,笔者正赶上某市举办一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艺汇演,有幸应邀观看。台上,中小学生身着传统服饰,诵读经典、演绎经典,讴歌真善美,观众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可是演员们刚下台,妆还未卸就开始演“变脸”:不是向带队老师索要演出报酬,就是怪父母没有准备好可口的点心,洋相百出。观众感慨到,传统文化是滋养心灵的,不是用来作“秀”的。

为了把好事做好,也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笔者前几年以“二呼、三呼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推广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为题,再次上交提案,这一次,笔者把大学也列入其中。2015年,在调研中发现,学校传统文化弱化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缺乏教育人才,为此,笔者又提了《关于大力培养传统文化教师的建议》的提案。

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四有”涵盖了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专业标准、情感标准,道出了教育工作的真谛。各级领导干部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深明其义、修习躬行,方能破解“义务教育减负提质”之瓶颈,回归教书育人之根本。

对于培养传统文化教师的提案,市教育部门的答复让人满意。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您的建议极富建设性,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加强传统文化师资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一是协调宁德师院、教师进修学院(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各类教师、校长培训班和师范类学生的教学内容。二是继续发挥市、县传统文化促进会等民间社团的作用,聘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作为学校传统文化师资的志愿者。三是继续开展师资培训,将德育干部、班主任、语言教师等纳入其中,强化传统文化师资建设。”

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南怀瑾说过,“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诚哉斯言,我国古人的教育方针是“为国教子,以孝为先,以德育人”;教育理念是“学以求道”;教学纲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这些东西维系着东方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我们炎黄子孙不输于任何民族的精神脊梁。

当务之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有之义是重建重塑民族自信和自尊,以其提升世道人心。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人文道德的建设,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无论其物质生产多么发达,她都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精神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笔者再次呼吁,官员、家长、教师要从《弟子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经典中汲取向善的力量,继而言传身教,给部下、孩子、学生做出好榜样,让文化抵达每个人的心灵,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首句是这部经典的中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学问、文化,即做人做事的道理,习是学的方法,即社会实践。学习传统文化贵在把学落到实处,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wp/2017/0311/428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