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宁德新闻 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

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

隋军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重点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德市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问题,加快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了开好这次全会,会前市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讨论稿)》;市委、市政府还就四大领域补短板问题,分别起草了《实施意见》,一并提交全会讨论。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意见,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领会,以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总书记就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问题作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补短板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明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7·26”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又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方法论,体现了人民领袖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是对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8月3日,省委召开十届三次全会,对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四个领域补短板工作作了专题部署,明确了未来几年全省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抓住了关键环节,回应了民生期待,吹响了全省补短板、奔小康的进军号角。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深入学习领会,把握精神要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首先,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必须坚决确保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小康,关键在“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经济总量、经济指标上完成了任务,但群众就学、看病、养老、出行等基本民生得不到有效保障,我们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宁德市涉及经济发展的指标都可以如期实现,差距主要在民生社会事业领域。未来三年,我们要在原本底子薄、基础弱、短板多的情况下,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就必须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举全市之力缩小差距、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发展的均衡性、整体性,确保真正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

其次,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是践行发展新理念、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关键举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贯穿着鲜明的百姓导向、民生导向。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特别对宁德来说,长期以来,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需求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如果我们不及时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及时补上民生保障方面的“欠账”,及时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那么群众对改革发展的认可度和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从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入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抓紧补齐民生短板,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普惠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努力在提升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中,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具体实在、可感可触。

第三,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实质上就是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加快补齐这些短板,我们才能创造新的供给,满足新的需求,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进而增加全市发展的“木桶容量”。同时,短板虽是差距,但差距也是潜力。通过补短板,我们不仅能够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城乡转型、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总之,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事关发展大局,事关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环。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折不扣把各项补短板工作落到实处。

二、对照全面小康,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审视全市民生社会事业的突出短板

近年来,我们牢记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要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努力为他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等嘱托,着眼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坚持每年谋划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将70%左右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和省里目标要求,宁德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领域,“硬短板”和“软短板”还比较突出。

一是总量不足。教育方面,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市县城区很多幼儿园一位难求,预计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缺口将达5万个左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56人及以上“大班额”占比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51~55人较大班级占比27.5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59个百分点。高中教育按新高考“走班教学”要求,目前尚缺651位专任教师。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紧缺。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引进难、留住难。医疗卫生方面,2016年全市医疗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4.55张,低于全省4.62张的平均水平,其中儿科、精神科床位缺口尤为突出。每千名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81人、注册护士数2.46人,分别低于全省2.07人和2.48人的平均水平。据测算,实现“十三五”目标仅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缺口就分别达到1360名、1578名。另外,全市现有全科医生377名,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仅1.3名,与省里“十三五”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2名的要求还有差距。养老服务方面,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1.23张,对照省里2020年达到35张的要求,总量缺口约5000张。每万名老年人配备养老护理人员5.39人,其中持证上岗率仅18.9%,分别低于全省9.33人和24.3%的平均水平。民营养老床位占比仅为15%,与省里2020年达到5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城市路网结构级配不合理,公交场站建设滞后,专业停车场缺乏,城市停车泊位无法满足需求。城市环卫车辆不足,机械化清扫率偏低,2016年宁德市垃圾处理率为95.81%,低于全省98.43%的平均水平。同时,园林绿地建设标准相对偏低,老城区道路、社区、街头绿地不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处在全省末位。

二是质量不高。教育方面,省、市示范幼儿园仅占总数的9.5%;高中达标校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66.7%,与“十三五”末达到90%的目标差距较大;省一级达标高中只有9所,比例仅为18.75%,为全省最低。职业教育硬件设施未达国家标准,全市12所中职学校实训设备配备相对滞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待优化,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需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方面,整体医疗水平偏低,在全省处于中下游水平。医疗机构尤其是综合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尚未实现零突破。2016年,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达标率51.4%、基本设备达标率6.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达标率21.1%、基本设备达标率31.58%,与“十三五”100%达标的目标相比,分别差48.6、93.5、78.9和68.42个百分点。养老服务方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达到省定标准的城市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仅23%,与省里2020年覆盖率达10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居家专业化服务虽已开展,但全市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每人每月仅20元,为全省最低。农村养老设施不全,108所乡镇敬老院只有2所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医养结合水平不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仅1%,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14%,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和7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方面,中心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与处理要求不匹配,2016年污水处理率为85.01%,低于全省91.27%的平均水平;城市雨污分流不到位,生活污水直排内河现象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问题较为突出,漏损率较高;农村垃圾中转设施不健全,许多乡镇仍然使用简易堆放、简易填埋或简易焚烧处理。

三是配置不均。与城市相比,乡村基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布局和规划建设明显滞后。教育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差距较大,义务教育“城区挤、农村弱”,山区县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职业教育、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方面,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比较突出,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基层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导致城市医院人满为患,而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养老服务方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仅31%,低于全省42%的平均水平,与省里2020年覆盖60%建制村的要求还有较大缺口。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农村污水垃圾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全市104个乡镇中,污水处理设施仅完成51个,还有53个没有完成,相当部分村庄污水仍是直排处理。

四是机制不活。教育方面,教师总量超编和结构性缺员并存,“县管校聘”制度尚未有效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够紧密,校企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国企、央企和重点企业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医疗卫生方面,药品流通、医疗服务定价机制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下沉不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需下大力气推进。养老服务方面,涉老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市场潜力没有充分释放,特别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发展上,还没有形成有力的机制支撑。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建设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缺乏多样化的资金渠道和融资手段;基础设施“建、管、养”结合不够紧密,重建轻管、重建轻养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上述四个领域四个方面的短板问题,都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关注最集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客观分析,系统谋划、全力攻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

三、明确目标思路,以科学精准的措施奋力追补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根据省委部署,联系宁德实际,未来几年,宁德市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四个重点领域的补短板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传承弘扬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紧盯薄弱、对接需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均衡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这一要求,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围绕“一个目标”、遵循“两个导向”、做到“三个坚持”。

——“一个目标”:即到2020年,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求。

——“两个导向”:即把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贯穿查补短板的始终,既要以存在的问题为靶向,坚持缺什么就补什么,哪里薄弱就补哪里,做到精确制导、有的放矢,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又要以最终的效果为标准,看看是否达到省市确定的目标要求,是否有效增进人民福祉,切实把补短板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赢得民心的过程。

——“三个坚持”:一要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并行。民生社会事业的短板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短板。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全面查找和解决短板问题,从能做的做起、从能补的补起,集中力量攻坚突破;还要着眼长远,前瞻性地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群众需求、服务人口及辐射半径等方面因素,合理布局补短板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要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并重。尽力而为,就是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上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把各项资金投入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工作推进到位,做到能够解决的马上解决,能够落实的马上落实,能够补到什么程度就必须补到什么程度,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量力而行,就是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科学确定符合本领域、本地区的工作目标,做到有多大能力解决多大问题,不能超越阶段、吊高胃口、大包大揽,不能不顾现实可能、不看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确保补短板、办实事既顺应民心民意,也符合市情市力。三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民生社会事业涉及多个领域,涵盖方方面面,我们重点部署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工作,主要是因为这四个领域的短板问题比较突出,并不意味着其他民生领域就没有短板。因此,我们在推动资源向这四个补短板领域适度倾斜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好其他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各领域补短板工作同步有力推进。

具体到四个领域,就是要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宜居宜业”,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补短板工作。

(一)加快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强调要“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学前教育要扩供给、促普惠。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要求,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更多采取“社会投资、政府扶持、依法监管”方式,鼓励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快构建以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义务教育要调结构、促均衡。坚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中小学规划布局,加快城镇中小学校扩容增量,着力改善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县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备差距。继续推进“宁德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初中“壮腰”工程,整体提升初中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6%左右。高中教育要上水平、促提质。整合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全面改善市属高中办学条件,确保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公办高中完成达标建设,达标高中在校生比例达95%,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30%。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引导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自身特点,创建一批课程改革特色基地校,满足不同潜质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抓融合、促转型。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并加快筹建宁德主城区北部产学研一体的职教园。扎实推进宁德师院三、四期工程,加快宁德师院二级医学院建设,谋划筹建二级财经学院,推动宁德师院向应用型、综合型大学转型发展。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与宁德市产业紧密对接的智能制造、电子电气、现代服务业等品牌专业,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支持宁德市民族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持续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

(二)加快补齐卫生与健康事业短板,努力推动“健康宁德”迈上新台阶。习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着力夯实“塔基”。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确保今年实现一体化村卫生所设立全覆盖,2018年基本完成村卫生所达标建设,2020年实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100%双达标。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推进宁德市医院、闽东医院两大医疗集团与县乡村(社区)的医疗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力争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数的65%以上。要着力建强“塔身”。深入实施结构优化工程和学科完善工程,统筹全市不同区域、类型、层次医疗资源的数量和布局,重点抓好儿科、产科、精神卫生、中医等紧缺学科建设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每万人精神卫生标准化床位数、每万人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分别达到3张、21张、5.64张和6张。要着力做优“塔尖”。对接省级医疗“创双高”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大重点专科建设资金的投入及管理,配置与临床新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加快建设、提升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和医技项目,尽快实现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零的突破。同时,落实好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促进全民身心健康。

(三)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努力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宁德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市人口比例达14.8%,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说明宁德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随着高龄、失智失能、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多,社会养老尤其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我们要紧紧围绕到2020年“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和“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5张以上”的目标,着力补齐补足养老服务短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坚持优先发展。按照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将新建养老设施与住宅小区、医疗设施、专业化服务同规划、共建设,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提倡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统一启用“12349”宁德市养老服务热线,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力争到2020年城市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覆盖所有城乡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要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积极推广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提高乡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和参与经营养老机构,逐步提高民营养老床位占比。同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生态养老、旅居养老等高端养老服务,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运营机构和产业基地,进一步打响“绿色宁德?康养福地”地域养老品牌。医疗养老要注重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加快推动宁德市医院、社会福利中心、中医院等一批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鼓励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共建,确保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总床位比例达到30%以上。

(四)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努力打造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是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和载体。我们要回应群众关切,务实跟进补短板,加快完善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城乡承载力和宜居度。城乡交通要力求畅通便捷。深入实施城乡交通畅通工程,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八纵十横”路网体系,着力打通“断头路”,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推进重要拥堵节点治理。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构建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慢行交通系统等不同层级的公共交通体系。抓紧建设一批公共停车设施、增设一批临时公共停车泊位,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继续完善国省道网建设布局,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要力求优美舒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持续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综合固废处置中心、防洪排涝工程、农村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重点流域和小流域水环境、黑臭水体、城市内涝、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土壤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乡环境质量。群众生活要力求丰富多彩。着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继续实施好“魅力闽东”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畲族文化保护,加快推进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体育场馆、大剧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加快“互联网+市政基础设施”应用,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运行效益和综合管理水平,着力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四、强化组织领导,以尽责担当的作风狠抓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工作落实

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关键在落实,关键看行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决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要落实责任补短板。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作为补短板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事业工作,像落实产业发展项目一样落实社会事业项目”,把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摆在突出位置,对照省、市下达的任务要求,制定方案、列出清单,明确补什么、怎么补、谁来补,做到目标清晰化、分工责任化,确保民生社会事业主要指标每年都有新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补短板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都要强化大局意识,把各自的任务领回去、落实好,在全市补短板工作中尽好自己的责任。同时,要加强督查考核,把补短板促民生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更好地推动工作落实。

二要改革创新补短板。补短板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推动工作。要强化项目落地落实。建立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库,列出项目清单,做到常年筛选、滚动储备、动态管理,着力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对各领域的项目,市县两级要加强研究梳理,明确目标、责任和时限,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计划、按序时推进。要创新融资运作方式。对宁德来说,补短板任务重,解决资金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初步梳理出全市未来三年多四大领域补短板所需资金730亿元左右,其中仅教育一项就达到前五年投入总和的4倍多。市县两级要围绕“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如何提高效果效率”等,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用好各类投融资平台,完善社会事业领域PPP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及风险防控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打破民生项目由政府包办的做法,做到能由政府购买提供服务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市场化、社会化提供服务的,政府不再直接参与。要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在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我们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千方百计保障补短板项目用地、用海、用林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不断增强要素供给能力。特别是在用地保障上,各地要着力解决好“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问题,并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盘活闲置土地,整合公共空间资源,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探索建设管理模式。按照“科学规划、制定规则、规范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做好四大领域补短板的专项规划,并建设一批集教育、健康、养老、市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民生项目,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要坚持质量引领、标准为先,对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制定可操作、可实施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要实行常态化、制度化的规范管理,严把廉洁关,防止劳民伤财,杜绝贪污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等不正之风。

三要引智聚才补短板。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对宁德来说,重点要做好“引才、育才、留才”三篇文章,抓紧补齐人才紧缺这一短板。“引才”,就是要摸清人才需求缺口,用好用足“1+5”人才政策,大力实施教育、卫生等高层次引才工程,加快引进一批宁德市短期内无法培养、社会又急需的人才。“育才”,就是要强化本地人才培育,加大人才交流锻炼和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市内高职院校定向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不断壮大“土生土长”的人才队伍。“留才”,就是要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政策体系,让各类人才更加放心、安心、舒心地工作生活。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贫困县,留住人才相对困难,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在住房保障、薪资待遇、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岗位生活补贴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切实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省里已明确对山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医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由省市县共同予以奖励,我们要加强对接配套,兑现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其收入水平不低于沿海地区。

四要改进作风补短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市上下要更加自觉地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和“行动至上”作风,切实把目标锁定在干成干好上,做到一年有一年的计划,一月有一月的目标,一周有一周的进展。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多到基层、项目和企业一线研究工作、解决难题,以“钉钉子”的精神,盯着抓、持续抓、反复抓,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把短板补严实、补到位。要结合开展“一转三抓比贡献”活动,注重在民生补短板工作一线了解掌握干部表现,及时培养选拔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建立完善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奖惩机制,对完成任务及时、工作质量好的给予奖励,对领导不力、工作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以实绩论英雄、以成绩定奖惩,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记责任,不忘初心,奋力拼搏,坚决打好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攻坚战,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ndxw/2017/0830/571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