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福安新闻 福安潭头:土地确权“转”出活力

福安潭头:土地确权“转”出活力

图片1

宁德网消息(郑望)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曾经只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如何让农民世代固守的土地资源变成活的“资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福安市潭头镇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有序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速实现活权、活地、活“三农”,为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

确权流转,激活“钱”力

潭头,旧称“潭川”,位于福安北部,东溪西岸。行走在潭川溪畔的乡间小路上,不时能看见一个个带有红色标记的水泥墩子散布田野地块,这是土地确权测绘航拍像控点的标段。目前,潭头镇已顺利完成29个行政村的土地确权首轮公示,总确权面积24572亩,确权户数9734户。公示通过实测地形图和表册的形式将农户承包地信息呈现出来,图与表互为补充、相互印证,直观、易懂,方便群众查对。

潭头镇是福安农业重镇,长期以来,农村经济总体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慢。此外,土地承包地块存在着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时常引发村民矛盾纠纷。因此,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过程中,镇政府要求各村和派驻村的工作人员要本着对农户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确权登记的各个环节、步骤要求,在确权登记过程中精准无误,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认真摸底,核对,逐户,逐人进行登记,做到每个农户承包地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簿,经营权证书“四相符”和承包地地块、四至边界、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四到户”。

“量地、确认、公示、颁证……农民的土地确权有了新的‘身份证’,吃上放心投入、放心流转的‘定心丸’,有利于盘活土地潜力。确权、活权规范流转。现在农村土地通过顺利、有序流转,可以像国有土地那样抵押、贷款,为新型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镇党委副书记林杏斌介绍说。

渔溪洋村是一个典型的近郊农业村,2016年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立四季红专业合作社,吸纳100多户村民加入其中。公司统一购置水果苗、提供技术指导,由家庭单元承包,基地直供市场和网络销售,当年即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土地流转后,一方面有了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一方面到附近基地帮工获取报酬,还可以到城里务工‘淘金’,每家每户的收入都增加了,日子也过得更滋润了。”当地村民告诉说。

种好产品, 卖好风景

素有“芙蓉李之乡”美誉的潭头镇,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芙蓉李、木竹、茶叶、东方杨梅、皇后黑李、药材等。土地确权“转”起来,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绿水青山正在给群众带来幸福的“金山银山”。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出活力,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就业等,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产业。潭头农民通过土地、技术等方式入股成了股东,相继引种美国皇后黑李、东方明珠杨梅、红心柚子等水果新品种2000多亩,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太子参等中药材2100亩,产值突破4000万元大关。此外,新植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玫瑰、丹桂等高优茶叶1万多亩,使全镇茶叶增至4.1万亩,秋茶收后,预计茶叶总产值达1亿元……

福建润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原福建闽东蜜饯厂重组改制的股份制企业。闽东蜜饯厂创办于1985年,“七五”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项目“芙蓉李高产栽培及深加工”承当单位,生产的蜜饯系列产品曾荣获省优、部优和国家科技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1989年5月16日,原宁德市地委书记、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原福建省委书记、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一起,专程到厂部视察,听取该厂“七五”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项目成果汇报。 实现土地集中流转后,村里把土地出租给润林公司,统一种植管理。润林又雇佣当地村民从事芙蓉李种植、采摘等工作。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除了在地里打工外,还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就近打工,实现再就业,成了“农业工人”,还有的进行自主创业、做起生意,农民增收门路越来越宽。

土地变"活",经营权流转的溢价收益、增量土地收益,由村集体、土地开发公司协议分成,如此一来,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民获得的分红越来越多,也提升村级组织的影响力。 棠溪村有了“美丽”资本,按照“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旅游,把旅游做成产业”的思路,打造“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每到周末,吸引了许多城里人享受“此地碓声隔溪闻,兼资文武逐风流”的田园诗画;南岩村采取直接确地和确股确地双推动的方式,整合土地征收金、流转金、“特惠贷”资金,以及土地和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重点打造“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生态园,经营起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土地资源流动后,能够统筹规划全镇村庄布局,逐步推进迁村并点,集中力量发展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形成了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土地开发公司四方共赢的局面。2016年,潭头镇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村庄实施以整村格局、传统建筑、田园风光和公共设施为主的综合整治,打造休闲旅游农业重镇,让农民不出家门就吃上旅游饭。

种稻卖鱼,粮渔双赢

又到一年一度的稻花香、鱼儿肥季节,潭头镇北部下洋村民们在田间掏一条小泥沟,往外排水,还有一些人正在田里摸着什么?“抓住头就可以了,挺好抓的,你抓尾就抓不住了,它使劲往前跑掉了。”原来田间临时放水是为了逮鱼呢!

下洋村,地处潭头镇、范坑乡与寿宁县交界山区,有许多被当地农民称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望天田””,因海拔高、地势落差大,不要说农业机械化,连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难。2015年,当地农民化劣势为优势,在水稻田中养鱼,促原先谁都不爱整的碎田块,成了养稻花鱼的抢手田。当年春季插秧时,该村集体组建农业公司和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300多亩水田。同时,鼓励村民入股并投工投劳,在水田四周挖出倒梯形环沟,投放10万多尾鱼苗,正式启动“稻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

“稻鱼共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稻田能提供杂草、虫和稻花给鱼取食,而鱼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病虫。因此,稻因鱼而优,稻谷比常规稻增收三成以上,由此加工的有机大米单价比以往高出了三倍。鱼因稻而贵,这些散养高山冷水稻田中的鲤鱼食稻花、无污染源,具有肉质细嫩、骨质酥脆、慢嚼溢香、味道鲜美等特点,令人垂涎。村民制作的稻花鲤鱼干,更是远销省内外。据统计,单稻花鱼每亩就多增收1500元,为下洋村民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稻鱼共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助力精准扶贫。贫困户黄阿增介绍:现在每个月能领到合作社分发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加上自家种植的橙子和茶叶的收入,也算是奔小康了。依托稻鱼共生项目,村中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据了解,村中现有稻鱼共生基地500余亩,共106名农户加入合作社。2016年,该村人均收入16669元,同比增长了7%,村财收入也达到近5万元,实现破“零”。

种稻卖鱼,粮渔双赢。2016年稻子成熟时,下洋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镰节”,吸引了三千多人参加。村里通过举办秋稻收割比赛、捉稻花鱼比赛、篝火晚会等民俗文化特色活动,绿色稻米和山田养出的水产品,自然成了大家争相购买的伴手礼。统一包装有“田福”字样的农副产品,带动了山羊、蔬果、米酒、农家粉扣等下洋土特产销售,推动了生态、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业发展。

稻花飘香鲤鱼肥,下洋村又即将迎来新一年的“开镰节”“尝新节”。田间割稻捕鱼喜“吃新”,村民们祈福五谷丰登,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faxw/2017/0905/578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