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古田新闻网专题今日古田2018年-今日古田报第1160期 耕读起家话长洋

耕读起家话长洋

  耕读起家话长洋

  这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小村庄——正如她曾经装满了五谷杂粮,装满了诗书礼义。

  她静静的掩藏在闽东古田县吉巷乡的一座深山里。长期以来,她似乎要对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保守她的秘密。当人们无意间发现了她的内涵,折服于她的气质后,纷纷把她纳入“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行列,她那含羞的面纱被轻轻撩了起来。

  最先探访她的是慧眼独具的摄影家们。他们喜欢村子四周茂密的树林,喜欢村边青青的毛竹,喜欢屋后飘香的果园,喜欢清清山泉汇成的小河从古旧的民居群间流过……面对这个好山好水的村庄,留长发的或是光着脑袋的摄影家们远道而来,爬山涉水,走家访户,时而抢拍不断,时而架机守候,于是,关于这个村庄的精美照片流传开来,清溪九曲、狮口吞云、竹湾夕照等“长洋八景”的可餐秀色,连同雕梁画栋、描虫画鸟的古民居群,构成令人惊叹而又怜惜的景致,顿时传播成为人们心中的某种渴望。

  紧接着,用心良苦的建筑学、史学和文学艺术界的专家们纷至踏来。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性格内向的村庄为现代文明奉献了最可宝贵的历史文化。看吧,这里的古民居群多么古朴而又风姿绰约!她们紧挨毗连,成排成列,占地宽广,坐西朝东,避风朝阳。民居四周青山绵绵,“文笔峰”与村庄遥遥相望;一条清洌洌的小河自北而南贯穿村庄,水的灵性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宜居好风水。这些方正气派的民居既吸取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又广纳南方庭院建筑的灵秀,可谓柔中有刚,精美可人。村前的公路边有一座木平梁廊桥,规模不大,人称上洋木桥。村口有一座炮楼是古民居群的亮点,她是这个村子为预防战乱和外来劫匪而造的防御性建筑。炮楼高15米,长7.6米,宽5.4米,共三层。为了让这座重要的建筑稳当牢固,徐氏先民们把她建成了座宽身敛的椎形。炮楼四周布满枪眼,每一层都有木梯直通堡顶云台。整座炮楼既独立,又与各座民居相通,还有一条地道直通河边的隐蔽之处。走进幽深的炮楼,就如同走进了悠远的岁月,走进了一段幽深的历史。

  岁月铭记,这里曾经是一个需要特别守卫的村庄,她的富庶和儒雅曾经吸引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人们。

  自古而来,这个村庄只住徐姓宗族,并无外姓。据族谱记载,这个繁衍着徐姓宗亲的村庄始建于北宋末年。当年时局动荡,身任通判的徐志亮率文武官员36人护送四皇子赵麟由浙入闽,途中四皇子暴病而亡,护送人员各自离散谋生。就这样,徐志亮的第六代孙徐剪住老先生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辗转来到长洋开基,垦荒造田,发展生产,教化子孙,使这个偏远的村庄日渐有了好名声。清朝时期,村里出现举子2人,武举8人,秀才17人,武秀才29人。民国时期出过县知事(县长)。建国以来,更是名人辈出,有博士5人,硕士6人,学士逾10人;任厅级干部的4人,县处级干部1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2人,科级职务或高级职称者近百人,获得劳模等各种表彰的难计其数。真是人杰地灵,尽显风流。

  一个小小的山村,何以在漫漫的岁月间演绎出动人的传奇呢?这里的老人会告诉你:若想世泽长,耕田兴学堂。“雅论远移玉溪水,笔端题得春风诗。”——清代状元徐立斋撰写的风雅楹联在徐姓宗祠中被代代相传。由于尊师重教,崇尚文化,长洋村的大小私熟一向很是兴盛。直到解放后,村里集资兴办的新式学校还吸引了古田县大东、小东地区的学子前来求学,小小的村庄总是文风蔚然,鸿儒往来。耕读起家的氏族风气在农耕文明时代把这个村庄熏染得稻米飘香、读声朗朗。由于和谐兴村,严谨治家,这个村子出现了许多富户。明清以来,徐姓富户们大兴家业,广置田地,北至屏南交界的蓝溪村,南至旧县城毗邻的永安村,尚有徐姓财主可收之租,可纳之粮。徐氏祖先择风水选墓址于永安村后山,徐姓后人至今还途经5个村庄,来到永安祭奠祖墓。

  勤俭持家使财富日增,财富的积聚化作了广袤的田地,田地的收入又化作了更多的财富,这样的良性循环足以使这个村子以非同寻常的面貌出现了,兴建豪宅成了徐姓先贤的选择。于是,乡绅、财主们请来了木工石匠,慢工出细活地盖起了每栋均达数百平米的大宅院。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风雅的熏陶,这里的宅子自然要比别处更讲究艺术,更体现情趣,更显示富足。村中3栋大型古民屋尤为突出,每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均为土木结构,房屋门窗、壁板刻有清中期木雕,主要是花鸟和人物,栩栩如生,正门上有石头雕刻,天井上还有泥塑。要问这偌大的宅院究竟花了多长时间来构建与装璜,年老的女眷们会耐着性子掰着指头数给你听:听前辈说,当年家里连续养了三槽的肥猪出栏,那少说也是三个年头了吧。族人中有带头出彩的,就必有效仿者紧追其后。村里那些家境稍好的族人谁不想把房子翻新成经典的二层良居呢?于是,家家户户纷纷掏出存银,开始大兴土木,匠心独运地建造自己家园。这个名叫长洋的村庄一时引领了民居建筑的潮流,美名远扬。三四百年之后,我们慕名走进了这个古老的村庄。这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村子静得象一泓清泉。村民们扛着农具静静地走向村外的田地里开始了祖祖辈辈传承不息的耕作,妇女儿童在大宅院里消遣着平平凡凡的生活。干脆脱下鞋子吧,让光光的脚丫轻轻地踩在光滑规整的石板路上,让拂面而来的清凉把宁静的思绪送入心灵的深处,让石板路引领着你一直走进“大厝大厅堂”的古民居。这些民居一般为前后两厅、左右两厢式的对称格局,厅前和后厅各有一个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天,迎门就设一个宽敞的天井,真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井边摆设了长长的石条花架,或在地上用石头砌就大花坛,供主人养花赏花,俨如当今的“入户花园”。各家的花架花坛都很有生机,既有打理过数十年的老桂花树,也有茂盛的吊兰从花架上方某个悬挂着的花盆间随意下垂,与位居正中的月桂、双色兰、玫瑰等相互响应,可见这些宅第从古至今芝兰之香不绝。厅堂边的巨大木柱上,新楹联压旧楹联,透露着族人深厚的文化涵养。厅堂两侧黄登登的木板墙壁上,当年徐氏族人的登榜捷报还依稀可辨。柱上梁间的匾额、扑竹联,竟是明清时期文人的手迹,书香门第的文化底蕴从旧纸片中飘逸而出。再看那镶嵌在门上梁间的三雕艺术,木雕典雅华美,泥塑憨态可掬,石雕古朴端庄。那生活气息浓郁的图样,那流光溢彩的色泽,印着岁月的流痕,折射出瑰丽的文化魅力和深沉的历史震撼力,让人仰望、凝视、惊叹!整体上看,这古民居外有气势恢弘的风火墙,内有精雕细刻的梁壁,上有翘曲舒展的屋檐,下有青砖碧石的地板,可谓豪迈中透着婉约,粗犷中藏有细腻。虽然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之后,青苔爬上了砖边瓦顶,木板也已经陈旧褪色,但是,方正古朴的宅居依然处处弥漫着徐氏族人顽强的精神气质。

  社会进步的车轮在这个村子之外的世界急驰,那些已经跟上时代步伐的徐氏后裔已经走出了大山,融入到外面的世界。他们有的在各大城市上班,有的到省外经商,有的举家迁居至海南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还有的留学到了国外。而这个村子来不及做太多的改变,她就这样从容地守着一份古朴和天真,让我们这些好奇的访客探寻她曾经的新潮与荣耀。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机遇曾把一部份徐姓族人带出了大山,把他们推向更遥远的天地,甚至远到海外。年近八旬的徐崇禧老先生是马来西亚的华侨,他年轻时跟着乡亲从老家长洋漂泊万里去往南洋,因有文化,在南洋一直从事华文教育和社团工作,退休后拿出存款在家乡长洋小学设立了教育基金,奖掖后人,补助教师。他经常携带家眷回到老家长洋小住,给大家讲讲在外乡亲的故事。

  一个被清山秀水掩蔽深深的村庄能够闻名遐迩,并且戴上“历史文化名村”的桂冠,这绝非偶然。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洋,她那耕读起家的独特精神魅力和精雕细琢的建筑文化遗产将历久弥珍,渐渐蕴藏为一坛可闻可呷的艺术佳酿,留与子孙细细品味。

  对于一个村庄而言,她呀夫复何求?

  (张敏熙)

文章来源:http://www.gtxww.cn/gtxww/zt/jrgt/ybjrgt/dyyllqi/2018/0123/733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