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古田新闻 闽学传人黄榦与古田之缘

闽学传人黄榦与古田之缘

宁德网消息(李世振)

“庆元党禁”伊始,宋大儒、理学(也称闽学、朱子学)核心人物、朱熹女婿黄榦,以丁母忧之名,避“伪学之禁”,“寓古田九都螺峰族人家”,并设帐讲经论道于螺峰书院。

侨寓古田

九都螺峰村,即今古田城东街道罗坑村。螺峰黄家,系唐代古田县令黄宾之后,至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黄康国与子黄公廙同年同登进士第,曾后延五代,一门九进士,衍为一方望族,显赫于世。

黄榦,字直卿,号勉斋,谥文肃,闽县人,系古田黄宾公第十一世孙。据《黄文肃公世家宗谱》,黄榦与螺峰黄家同宗同族,且九进士京城友好。当“党禁”事起,理学一派遭遇不测时,黄榦的避难之地首选有血缘关系的罗坑村,并携妻朱兑(字淑真)及儿子一家居于“族人家”,时间是宋庆元二年(1196年)冬季。

黄榦一家在此,获得黄家宗亲及古田理学门人的关心照顾。当年12月,黄榦一家搬入坐落于龙山之麓的文昌阁,读书、著述、生活,有了一方文雅清静的小天地。同时,在螺峰书院开坛讲学,周边学子慕名而来。黄榦在此授课,分文不取,一心一意传授文化,传播理学。

庆元三年(1197年)3月,黄榦与林用中等,力邀朱熹前来古田,并亲往考亭,把处于危险中的岳父大人接来,同吃同住于罗坑文昌阁,授徒于螺峰书院。黄榦、朱熹在此两年时间,往返讲学于“九大书院”,理学门人暗中负笈前来,常穷经究理至深夜,古田一时名贤云集,成为理学中心,蔚为文化名邦,影响深远。

尊师惜才

黄榦之父黄瑀,字德藻,古田黄氏始祖黄宾公第十世孙,与朱熹同时于宋绍兴年间进士及第,并为好友,历任饶州司户参军、荆湖北路转运司、永春知县,晚年充任监察御史。黄瑀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黄榦从小养成了独立而刚毅的性格。

黄榦少年志趣高远,并不热衷于科举,但有“求师问道之志”。淳熙二年(1175年)冬,黄榦师事江西吉州学者刘子澄(字清之)。刘觉得黄榦是“大才远器”,第二年春修书一封,推荐到朱熹门下。黄榦冒雪远奔武夷山五夫镇,适逢朱熹回婺州祖地省亲祭祖,遂寄身客栈,“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三两月”。朱熹于次年春才回来,亦被黄榦真切求学感动,“诲语谆谆,亲犹父兄”。黄榦自知投身高门,开始了废寝忘食的读书学习,续写了“程门立雪”更为动人的求学典范。

随着时间流逝,朱黄的师生关系,已上升到至交、知己的关系。黄榦向来不意世俗之事,而专注于知识的追求和学术思想的探究,始终把自身道德的提升作为努力的方向。黄榦在闭门苦读的同时,并不满足于一家之言。朱熹也有意开阔黄榦眼界,安排他至浙江金华求教于名儒吕祖谦,又叫他读张栻的书,以所学与之相质正。两人相处了8年,黄榦31岁,朱熹53岁。黄榦一直以来清心寡欲的品行和意纯志坚、刻苦求知的决心,最终打动了朱熹,处于事业与学术巅峰的朱熹,便欣然将宝贝女儿朱兑,嫁给了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黄榦,成为千古惜贤美谈。这一年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

坎坷起落

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学理想,身为人父的黄榦依然不改其志,这也使得他难以顾及生计,生活日渐拮据。从淳熙十三年(1186年)到绍熙五年(1194年)的近10年间,黄榦往来于建安、古田、福州一线,在家人、族人、朱熹、黄公廙的接济下勉强度日。这是一段家庭生活艰难的时期,也是他学业突飞猛进和心性义理得到大发展的时期。

黄榦书法

黄榦书法

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光宗禅位,年幼的宁宗即位,赵汝愚升任左丞相,荐朱熹为宁宗侍讲,黄榦随行。朱熹以朝官奏请黄榦为“将仕郎”。不久,又经严格考核选拔,黄榦被授以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宋庆元元年(1195年)七月,朝廷内发生韩侂胄与赵汝愚“争权”事件。最后,作为理学家后台的赵左丞相一脉被挤出朝廷,朱熹也因此被罢职归闽,一场针对理学的“伪学之禁”风起。

落职后的朱熹,把主要精力放在讲学和著书上,一些书稿交由黄榦主持编写,书样出来后,朱熹见之甚喜:“所立规模次第,缜密有条理”。逆境中的朱熹,为自己的学术和门派找到了称心的继承人而欣慰无比。对朱熹的知遇之恩,黄榦也曾毫不掩饰地说:从游朱门,其所以抚存而卵翼之者不啻己子……未数年而授之以室,又数年而奏之以官,又数年而为之筑室庐。

黄榦祖藉地、螺峰书院所在地——古田罗坑村

黄榦祖藉地、螺峰书院所在地——古田罗坑村

螺峰聚贤

庆元三年(1197年)初,奸权韩侂胄之辈加大了对理学门人的打击,蔡元定被贬道州,59理学门人被列“逆党”名册,彭龟年等遭受迫害,专权新贵曾建议杀朱熹,以谢天下。朱熹对此虽忧愤不平,但并未阻止他讲学、著述、传播理学的脚步。时此已在古田罗坑螺峰书院的朱熹,“以平生所著著作授之”,叮嘱黄榦加紧编校、订正,多加诲育后辈,完善古田各书院规模。黄榦接受岳父嘱托,与古田门人加强了九大书院的软硬件设施,与“十八门人”分别在各个书院讲学,并相互交流、提高。这期间,黄榦主持、帮助岳父编纂《仪礼通解》《楚辞后语》《韩文考并》《通鉴纲目》等书,至此,黄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理学核心人物,道统继承人。

朱兑在此,除了相夫教子,亦助父亲、夫君整理文案,编辑校对,“反复考订倒而言之”。朱兑勤俭持家,谦礼待人,深得村人、门人敬重,“大哉懿德,道学同尊”,这是史书对这位女子的评价。她一生育有辂、辅等四子,皆有令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在古田讲学期间,各地暗自负笈前来拜师从游学习的众多名士中,有一位与黄勉斋同名同姓的黄幹,字尚质,长溪人。朱熹为了区别,黄榦之名从木,黄幹之名从干。黄尚质后来同样在理学传承、著书立说上成就颇丰,因精通理学,后被召入朝,官至集贤院直学士,亦为朱门得意门生。由于现在榦与幹二字都简化为干,不少史书、文章把二人相混,张冠李戴。

弘扬理学

开禧三年(1207年),权奸韩侂胄失权,又因北伐失利被杀,朝廷重新启用理学名士。从此后,黄榦任过许多职务,到过许多地方,为传播朱子理学不遗余力,促使理学传遍全国。

4

黄榦像

黄榦任临川知县时,金华人何基慕名来从,后来何任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教人以理学,与其弟子成为浙江颇有影响的闽学金华学派。

黄榦任新淦县令时,馀干人饶鲁,师从黄榦,后来讲学于石洞书院,其著述甚丰,与其弟子成为传承理学较有影响的闽学双峰学派。

黄榦知湖北汉阳军时,构筑书院,招纳四方学者,传播理学。后来元兵入侵,从俘虏中求得赵复等黄榦学生数十人,带闽学至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史书认为,朱子理学北传,走向全国,而其传播的渊源,皆出自黄榦。清代理学家张伯行曾这样评述:“吾见闽学之盛行……不局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全在于“勉斋黄氏师弟子之授受,朋友之讲习”。

黄榦一生以传承弘扬理学为己任,文章、道德、气节成为他追求的人生最大目标。他多次请求辞去官职,“乞祠”归家。宋史载,榦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宋嘉定八年至十三年(1215—1220年),朝廷两次准予黄榦离职“致仕”主管武夷冲佑观。这期间写成《竹林精舍祠堂讲义》《仪礼传续卷》等,阐扬理学,尤其是长达六万言的《朱文公行状》几经反复修改于嘉定十四年正月定稿,了却了他的这个最大心愿之后,却因疝气复发而撤手人寰,享年69岁。流传于世的黄榦著作还有《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等。

经过黄榦的发幽阐微,朱子理学成为南宋之后的正统思想。从此,朱熹对于儒学的解析被认为是儒学的正宗解释,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在此后的元、明、清三代,它占据了800年不可动摇的道统地位。

自宋朝以来,历代对黄榦多有褒奖。宋理宗皇帝,诏谥文肃;元朝宰相为之立传;清康熙皇帝赐匾“道统斯托”。福州、长乐、南平等地建有多处“勉斋”“文肃”书院和祠堂、墓塚纪念他。

明、清以来,古田县志对黄榦前来授徒讲学载于寓贤卷,以化其盛,以劝其学,名贤过化,人文蔚起,理学之邦,名士辈出,是为古田文化荣光,功垂千秋,名重一方。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gtxw/2018/0203/743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