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福安新闻 “红糖”村的甜美年景

“红糖”村的甜美年景

宁德网消息(郑望)红糖是福安市民春节必备食品之一,福安传统的年糕、米稜、糌豆等小吃都与红糖密不可分。眼下,素以“红糖村”闻名的城阳镇化蛟村,又到一年榨糖季,正抓紧生产红糖供应节日市场。

春节临近,我们慕名来到化蛟村。远远望去,只见糖蔗基地挺立着密密麻麻的甘蔗林。蔗农在地里收割甘蔗,准备送往制糖厂榨汁制糖。

据《福安县志》记载,福安明朝就种植甘蔗,是闽东最大的甘蔗产区。最盛时,全市共有甘蔗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离城区8公里的化蛟村,俗称“濑兜”,是一个种蔗、制糖历史悠久的村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化蛟村进行了平整土地和筑路护堤,村庄周围路、园、边、角、岸、堤广种蔗林、绿竹,不仅形成绿韵满村的护溪屏障,还建成了300多亩绿竹经济走廊、600多亩糖蔗基地。同时,承传祖辈纯手工制作红糖的技艺,办起红糖“甜蜜的事业”。

一进化蛟村口,就闻到扑鼻而来的熬糖香味,“蔗寮”(制糖小作坊)里人来人往。在红糖作坊内,榨糖机在隆隆作响,半透明的甘蔗汁被倒入大锅内煮沸去渣,糖汁中的水分挥发,呈深褐的糖汁被不断搅拌,空气中弥漫着甜淳的蔗香。据制糖师傅卓立云介绍,清末时村里就有土榨坊古法制糖。所谓古法是将原生态古老品种“白矛蔗”(福安方言)经过碾压出汁水,紧接着,通过管道将甘蔗汁输送到铁锅中,用大火将甘蔗中多余气泡和杂质去除。再以小火熬煮5至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地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红糖砖,这样的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卓立云说,传统古法制作红糖的工艺主要有榨糖、熬糖、起糖、搅拌冷却和切块、包装等六道,其中熬糖过程至关重要,需要进行6大工序,4个小时。“制作红糖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讲究技术,打甘蔗汁、沉淀去质、煮沸去质、熬制、冷却,这么多道工序没有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是做不出色靓味美的红糖。”此外,一个好的制糖师傅最关键是在于他对火候的掌握。“每一口铁锅就是熬糖的一道工序,榨汁、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成型在不同的锅中连环。从稀到浓,每锅蔗汁呈现出次第不一的琥珀色。”

现在,手工制作的红糖渐渐被工业化生产的红糖取代。然而,这小小的一方板糖所承载的文化和有关年节的温馨回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如今,虽然古法制糖的价格高,但福安人还是对古法红糖趋之若鹜。

在化蛟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甘蔗。甘蔗种植业所需人力少、成本低,农户从地里收割以后直接卖给制糖作坊,节省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家今年种了5亩甘蔗,都运到这里来卖,省时省力,算下来我都挣了5万多元。加上我在这作坊里打工,一天的工钱是150元,这比外出打工收入高,还能照顾家里。”化蛟村村民卓兴芬算着近年甘蔗收入高兴地说。“今年全村种植500多亩甘蔗,产值可达700多万元。”化蛟村支部书记刘丰说。

“100公斤甘蔗可生产8公斤糖,现在,我们每天销售350公斤糖,一天就要消耗近万斤的甘蔗,被榨干的甘蔗渣可以作为农户养殖牛羊的饲料,晒干后也可作制糖的燃料,循环使用节约了成本。”卓立云告诉笔者。

种蔗制糖成为化蛟村民一项“甜蜜的事业”。红糖寄托了人们对甜蜜幸福生活的向往。近几年,随着福安红糖作坊的兴起,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许多糖坊还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工厂”运作模式,统一包装,使产品质量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化蛟在改善传统“蔗寮”粗制环境的同时,保留了古法制作红糖工艺,结合电商线上线下经营,所产的姜母糖、麦芽糖、红糖等纯手工制作系列红糖畅销市场。2017年,化蛟村红糖业产值达700多万元。化蛟村还投入240万元资金完成洋上、坂头自然村道路硬化,建起了花卉产业园和开心农场……

红糖寄托着人们回家过年的甜蜜回忆。每年农历十一月,甘蔗丰收,进入榨糖季节,化蛟金黄色红糖观光旅游业风生水起。以红糖为“媒”,经济唱“戏”,化蛟村红糖文化旅游节甜蜜举行。古法榨糖的糖寮,汇集了红糖纱米糕、红糖养生糖等特色小吃,让人大饱了口福。游客们边吃边看边玩,兴致勃勃体验着红糖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整个活动现场充满着“提前过年”的节日气氛。春节临近,村里完成沿岸绿地广场,花草装饰“甜美乡村”的标志镶嵌在村前大堤前。还请来厦门美术学院的学生为村庄绘上了40面艺术墙,竹子、树木,可爱有趣的卡通漫壁画,充满浓郁的年文化气息。“蔗”里“甜美乡村”的丰收年景,格外引人注目。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faxw/2018/0205/74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