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福安新闻 过小年 猜酒令

过小年 猜酒令

图片1

宁德网消息(叶子清)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人生已头发斑白,到了天命之年。立春刚过,“祭灶”即到,街上店铺摆满了品种繁多、样式各异的祭灶糖,脑海里又浮现儿时“祭灶”,兄弟邻居互相窜门喝酒、和睦相聚相敬的情景。

图片2

福安“祭灶”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清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岁时”栏目如此记载:“二十三日,各家扫除室宇,谓之‘扫尘’,夜祭灶。”现在时髦称“过小年”。过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亦称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均有。

“祭灶”是春节的序曲,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

“祭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吃完晚饭,洗净锅灶餐具,然后摆上水果、品种不一的糖饼、点上香烛供请灶神。传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各家善恶情况,让玉皇大帝赏罚。祭拜灶王爷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说好话,回宫降吉祥,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图片3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首《祭灶词》,详尽描述祭灶日:“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

多少乡愁,多少乡情。福安“祭灶”时间以前有句俗语:“官三民四畲五乞丐六。”如今差不多都在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

老家是座明清时代古民居四合院,祖辈几代都蜗居在这座土木结构房屋里,繁衍了几百年。那时父亲、叔叔、堂叔伯,和睦相邻、相敬如宾居住在房屋的四个角落。每年“祭灶”过小年,兄弟们按年龄大小,依次轮流叫唤到自家相聚把酒饮欢、划拳猜酒令,从黄昏六时许开始,一直闹到午夜仍有不散席之意,大有一醉方休之态。

图片4

记得那时,我刚走出校门,初入农村基层工作,对酒有免疫力,连沾口“福鼎散啤”,就觉得跟喝“猪泔水”一样酸溜溜的,无法咽下去,只是在过小年时兄弟们相聚,一边猜“福安枚”划酒令,一边喝自家酿米酒,才使我慢慢长进。

图片5

那时“福州枚”刚刚兴起,“福安枚”仍是主角,红白喜事桌面上,吉祥话非“福安枚莫属”。如今,朋友相聚高兴时猜枚划酒令,耳闻目染的几乎都是简单的数字“福州枚”,很难听到传统的“福安枚”,只能偶尔在结婚宴席、生日寿宴、乔迁新居的“大桌”上,看到听到祝贺的传统“福安枚”,“福安枚”频临失传。

“福安枚”很有讲究,不像“福州枚”以数字为准那么简单,它含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刻的吉祥寓意:划拳时喊出的数字,不能把一喊成一,二喊成二,而是用吉祥词来代替。如:一品高官、二状元、三说“财到”、四是“喜到”、五为“发到”、六称“寿到”、七叫“七子”、八则“八仙过海”、九乃“九世同居”、十誉“大大发”。

图片6

“福安枚”初学很不容易,出拳和头脑很难一致,常常都是刚入们初学者惨败而喝酒,“福安枚”划拳还有许多讲究,开始划拳前,两人要各握拳头先办以何喜事“带帽”三枚,结婚是“喜到”三枚开始、乔迁“发到”带三枚、寿宴则是“寿到”三枚,以表示与对方亲如兄弟。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人们与时俱进,有的已发展为“带帽”一枚就开始进入划酒令。

堂兄弟们也随着生活的富裕,陆续建新房搬出老家、乔迁新居,东南西北,很难再像从前那样相聚老房“祭灶”、喝酒猜枚划酒令了。

图片7

冬去春来,转眼又到“祭灶”喜庆节日。我们愿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从古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游戏中;在增添酒兴、烘托民间喜庆的酒令时,不要遗忘我们传统的酒令“福安枚”,而要把颇具技巧性、神机斗智的“福安枚”发扬光大,成为划拳酒令酒文化品种之一。

回想起那个时代的乐趣,那“祭灶”过小年时,猜“福安枚”划酒令又仿佛萦绕在眼前······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faxw/2018/0208/74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