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古田新闻 省级传统村落古田罗峰村的不凡故事

省级传统村落古田罗峰村的不凡故事

11

10

宁德网消息(魏章官  程灵章  文/图)罗峰,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和重点老区基点村,地处古田县五华山麓,海拔650米,村民大部分姓魏。虽然外迁人口众多,旅居香港、台湾等地区和外省者有1万余人,但他们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

不凡村史  长盛家族

罗峰村弯墩峡,有3棵历经500多年的大樟树。据传,魏氏开基祖婆邓秀娘在战乱中携子逃难,在罗峰无祠坛和弯墩峡种下樟树,数年后枝繁叶茂,遂定居此地。如今,弯墩峡的3棵老樟树依然生机勃勃,最大一棵胸径达2米余。

乡谚道:“什么样的娘,生什么样的儿。”种植樟树的邓秀娘,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史料记载,明成化年间,民不聊生,魏族舅亲即邓秀娘的胞兄邓茂七,在沙县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攻克了沙县、建瓯、建阳、尤溪、古田等闽北和闽东北10多个县,朝廷派官军围剿,邓秀娘和丈夫魏振兴跟随邓茂七的义军与官军血战,魏振兴战死沙场。

邓秀娘携带年仅12岁的儿子魏法旺和堂叔魏江五、魏海山等7人,在田元帅率领一支义军的护卫下,杀出重围,乘船逃到古田县黄田村隐居。数月后,他们翻山越岭,移居距黄田村约15公里的后坪村。数年后,即明成化七年(1471年),邓秀娘带着儿子,定居五华山下“罗厝前”,即罗峰村。罗峰范姓财主收留了他们,儿子魏法旺为范家放牛,母子俩勉强可以糊口度日。

魏法旺成年后,范姓财主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把田园财产悉数交其管理,自己则搬到附近四保村生活。

魏法旺不负老丈人的信赖与重托,精心经营范家留给他的这份家业,魏氏家族也因此风生水起,枝繁叶茂。直到改朝换代,罗峰魏氏才敢说出家族这一隐秘。为了感念田元帅当年的救助之恩,邓秀娘在罗峰建起“桥头殿”,供奉田元帅等。

罗峰魏氏以振兴公为始祖繁衍发族到如今的“鹤”字辈,已历22世、547年。

红色基因  传承光大

罗峰地僻山高、林深水秀、民风纯朴,是当年中共地下党及其游击队活动之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风云激荡,许多在外求学的罗峰青年,积极追求真理,参加革命。1927年,福建早期党的领导人黄孝敏等人受中共福州地委派遣创建中共古田特别支部,并在家乡罗峰创立党小组,开展农民运动,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罗峰附近的五华山、黄连坡、大岭头等地也成为老区基点村和游击队的活动区。曾镜冰、黄扆禹、左丰美、刘捷生、江作宇、叶明根等,经常穿山越岭来到罗峰,开展革命活动。

从1942年到全国解放前夕,罗峰村成了中共福建省委和后来改名为闽浙赣区党委和闽东北特委的重要交通站。老同志黄扆禹深情回忆说,1946年,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从延安回到福州,就由他陪同,先到罗峰魏氏宗亲家小住,再由他和妻子魏雪馨及杨兰珍等护送,前往古田与南平交界处的黄连坡村参加省党代会。

在福建师范大学编辑的《永恒的星光》革命烈士纪念册里共有60名烈士,罗峰村的魏雪馨、魏品团名列其中。魏雪馨1922年6月出生于罗峰村贫苦农民家庭,两岁丧父,留下寡母和她7个兄姐,饱尝人间饥寒困苦。1938年,她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就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41年夏,按组织指示她回到古田,先后在多个小学任教,边教学边开展革命活动。

1943年起,魏雪馨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员、省委福州总联络站联络员、中共闽北特委机要秘书,多次奔走于福州、永泰、长汀等地,不畏艰难困苦,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斗争,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1947年10月,她化装成阔太太到福州华南附中联系工作,经安泰桥时被特务申庄认出被捕。在狱中,她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1948年8月,她被秘密处死,时年26岁。

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古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罗峰人魏鉴串,多方筹措资金,与福建师大附中联手创办“罗峰红色教育基地”,搜集文物、照片进行布展。2017年7月1日,正式开展。

重教兴学  人才辈出

“教子教孙须教德,勤耕苦读志更高”。村志记载,从清康熙开始到光绪戊戌废除科举止,罗峰魏氏族人年年都有人获得功名,其中秀才以上者共85人,出任知县等官职者15人。

民国时期,罗峰学校推行六年制教育,教育经费一部分由县政府拨给,一部分由“国教基金”供给,不足部分由各村分摊筹集,其来源有祖先的墓租、各房的公产、店租等,用稻谷支付。教师月薪一般为120斤大米,按月发给。

因为有好的起步,从罗峰走出的学子,不少人“小有成就”,有的曾任民国外交官和县长,有的当选为国大代表和省参议员,有的是国民党少将,有的担任福州英华女子学院副校长兼教育长,留美博士魏培修还是美国核物理界的权威人士。在男尊女卑的旧时代,罗峰却重视女子教育,有12名女子毕业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出了6位博士。在留美的5名博士中,女博士就有2名。解放后到“文革”前,罗峰村培养出大学本科毕业生97名。改革开放以来,罗峰村大量能人转移到城镇安居乐业,培养的下一代大学生更是难以计数。

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罗峰村举人魏建祥返乡创办全县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学。学校原办在破旧祠堂里,后在寨岗空地兴建土木结构新校舍。学校设立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共九年两等学制,开设经文、算学、写字、天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儿童7岁即可入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这所学校改称县立罗峰小学,1943年更名为峰廷中心小学,解放后由县人民政府接收转为公办完全小学并设罗峰学区。1958年至1966年“文革”前夕,罗峰村还兴办农业中学,培养了一批农技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罗峰这所百年老校毕业的学生近4000人,其中经过继续深造,取得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有300多人,获得高级职称和担任过县团级领导的有30多人。

文蕴深厚  风光怡人

罗峰主村所在地,素有高山平原之称。五华山五峰屹立,最高海拔1050米,晴好天气,霞光拥翠,故有“华顶栖霞”之称。名山贵有秀水,良坑溪、白令溪和罗洋溪等流经罗峰等村庄,汇入闽江。前县令李堪曾有诗云:“何处栖真远世纷,五华亭顶绝尘氛。仙翁自有餐霞法,漫使人间望彩云。”

罗峰村北1公里处一片巨大摩崖上,有20余处石刻,掩映于竹原林海之中。摩岩石刻集句多出《论语》《诗经》等典藏,句佳字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们记载了罗峰几代魏氏文人及周边墨客的山水情怀,可谓青石留韵,壁上书史。此外,还有10多座古墓群,其墓志墓铭,寄寓了时人对先辈的缅怀之情。

古井、古亭、古寨、古道驿站、合掌古街及古樟等,构成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现存的民居老厝,有明代7座、清代38座,还有清末到民国初年中西合璧的西洋教堂等数幢建筑物。它们是罗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里还有多座标志性建筑:上回堂。宽28米、进深60米,占地2亩多。厝主魏健田建于清道光年间,厅堂青砖铺面,廊沿为石板条,柱珠雕刻精美,花窗花门,厅堂上方匾额镌有“种德锄经”字样,多处遗存柱联、对联痕迹。

蝴蝶厝。清道光五年至十五年(1825~1835年)所建。南北通长90米、东西通长70米,占地8.5亩。6栋大厝栋栋相连,形如蝴蝶,故称“六栋厝”或“蝴蝶厝”,又叫“对门厝”。

南平岭厝。大六扇结构,悬登45级石阶,石阶尽头砖铺圆形的外门坪和三级石阶。大门内外门框由条石和青砖砌成。门楣石两端有薄雕花卉图案,门罩的两层挑檐枋和横梁的雀替雕刻精美。

怡云山馆。位于村中心,民国十七年(1928年)所建。土木结构,占地约1000平方米。房屋由下廊、中座、后座及右偏舍组成。左侧建有小门楼造形的花坛及六角形小花坛。大厅上下两层,下层大厅的廊墘中间为框格玻璃的大门,房间亦用玻璃隔扇,通敞透亮。后廊外是后花园。

此外,还有雕梁画栋的书端厝、风格独特的梅竹山馆以及长坪五栋厝、健泰厝、八扇厝、三栋厝等民居。尽管随时光流逝,已经老去,但它们留下了许多故事,传承着历史文化之光。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gtxw/2018/0509/837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