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频道太姥山下 一年农事

一年农事

一年农事       □莫沽(屏南)

“正月坐,二月看,三月锄田连劈岸。”这是懒汉挂在嘴边的顺口溜,意思是嘲笑那些过完年就操劳于农事的人。自己逍遥地玩到三月锄田、劈岸一起做,白白挣来玩两月。此话也不无道理,农家人管做农活叫“粗做”,既是粗做则尽可马虎些,反正“精做”“粗做”都离不开“犁、耙、莳、挑、扛、担”六个字,这六个字被故乡人称为农活“六字经”。前三个字“犁、耙、莳”为手上活,后三字“挑、扛、担”为肩上活,一年农事就围绕着“六字经”一转数千年。

锄田  

一条田塍用一年后就老了,需要修补,修补活就是做田塍,福州十邑的乡亲们叫锄田。有两个步骤,一是先用锄头把田塍上的杂草锄干净,二是用锄头把泥浆盘在老田塍上,使它变成一条粗壮的新田塍。“好把式”一锄下去,能将稻草蒂连根须锄起,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后,顺势将稻草蒂轻巧地盘在田塍上。再反握锄头一推一抺,能将田塍抺得棱角分明呢!

犁(耙)田  

春雷响,春耕始,神先祀,犁后开。这神即为牛神,牛是耕与耙的主角,牛平安,则春耕顺利。犁耙不分家,只是所用农具略有区别,犁用犁铧翻土,耙用钉耙碎土,先犁后耙,以畜力拉动,人力掌控工序。耙田配套农具有牛轭和钉耙。牛耕历史久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曹操破袁绍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的记载。

莳田  

“谷雨前,莫莳田;谷雨后,莫种豆。”谷雨时节是莳田的好时节。“莳”,《说文》曰,更别种也。把育在秧厢上的秧苗移到塍畎种植,是一项技术活,工分与犁田、耙田等重体力活一样高。有顺口溜唱的好:“一株小秧苗,三指轻轻捏,用力要适度,才能棵棵活。”杨万里有冒雨抢莳画面诗曰:“遍地蓑衣勤耕耘,明朝稻花香醉人。”

薅田  

“莳秧薅田,不分大小。”这是流传于故乡数百年的一句俚语,意思是莳秧与薅田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农活。薅田就是除去田中的杂草。高杆稻时代,一年薅两次田:一是秧苗拔节时,大人用薅锄推扒锄草,小孩子帮助拔去禾苗边杂草;二是秧苗齐膝时,只能手工除草,小孩子便可干成人活。“深耕易耨”是指田耕的深,薅起来就省劲。

施肥  

秧杆立起,即可施肥。农家人施肥用农家肥,农家肥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粪便、畜禽粪、厩肥、绿肥、堆肥、山粪和沤肥等。这些农家肥来源广、数量大、成本低,便于就地取材使用。施肥时液体类用尿桶(大木桶)装,用尿勺泼;固体类用粪筐(箕)装,用手抓着撒。为防止肥料流失,施肥前要放点水,是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刈稻谷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过后,天气转凉,降雨偏多,开始抢收。农具是镰刀(钐刀),刈下来的稻把要用禾叶扎成束,为此,每刈下一刀都有所讲究,得让禾叶归向一边。“好把式”能连刈数刀,扎成一大束稻把,既容易打的干净,又节省不少工时,让人叹服。留下稻草蒂的长度有讲究,太长碱性过浓不利来年秧苗成长,太短则造成浪费。

打谷  

刈出的稻把要脱粒,所用的农具有谷楻、打谷梯和篾簟。一要先在田中整理出一块打谷场,披上一至二块篾簟;二要在谷楻中插上一块篾簟作屏风,以挡住飞溅的谷粒;三要将打谷梯架在谷楻里,梯头不能露出楻沿,否则容易伤到手。相关配套的农具还有谷筛、 簸斗、簸箕等。一是用来扬去杂草、瘪谷等,二是装入麻袋等运输回家。

晒稻谷  

晒稻谷是冬贮的重要一环,晒干的谷子不易长芽,相关的农具主要有篾簟和谷耙。谷子倒在篾簟上,用谷耙耙薄或耙成沟,每天翻两三次。相关的农具有风籼、簸斗、簸箕等,主要用来扬去瘪谷和杂质。小孩是好帮手,要定时翻谷,要看好谷子防鸡鸭鸟偷吃,还要赶在下雨前将稻谷收入袋。为防止晒在公共场所的谷子混淆,还加盖谷印模区别。

冬贮  

谷子晒干可入仓库,为一年农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上述农事劳作来看,真可谓“粒粒皆辛苦”,为此要粒粒皆归仓。为防火、防虫、防鼠、防潮等,谷仓要向阳干燥,仓壁涂白灰,地面铺设砖块。归仓前每担谷子都得过秤,让当家人安排一年温饱。通常收获的谷子吃不到来年,为防止“家鼠”,古人又发明了让人心酸的“米缸印模”。

砻谷  

土砻是用竹、木、黄泥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人力碾米脱壳工具,由上下两个圆墩组成,上墩有砻耳、砻槽,下墩有砻轴、砻脚,上下墩之间磨合处设有竹砻齿,齿间用黄土夯实,留下走米沟。并配有一把砻臂、一条吊绳。砻谷时砻臂套进砻耳,将稻谷进砻槽,按逆时针方向推动砻臂,转动阳墩。稻谷通过砻槽流入下墩受碾压,经竹齿磨剥,稻谷脱壳成糙米流出。

籼谷(米)  

风籼又称风仙、风柜、风车、柜扇、扇车等,是将杂质(壳)与谷(米)分离的农具。由风箱、谷斗和支架组成,风箱内装4~6片扇叶,中有铁把手转轴。出风口横装一个风厢道,腹部安装一至两个宽嘴斜漏斗。肩部装有尖嘴大漏斗,接口阀门调节谷物下落的数量。左手控制阀门,右手转动扇叶,产生旋风将较轻的瘪谷(米糠)吹出厢道,让较重的谷(米)沿漏斗流进谷篓。

舂米  

臼、碓为古代常用舂米农具。臼用手力,碓借脚力或水力。脚踏碓是一种借脚踩力的舂米工具,相比用手擂要省力得多,由碓锤、碓架和石臼等三部分组成:碓锤,由木杆臂和石锤组成,杆臂中部由碓架起来像“翘翘板”;碓架用大木制成,为“П”形;石臼埋于地,口平地面。《太平御览》记载:“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一谷一米,周而复始。乡村的生活曾经是多么的安逸、宁静、恬淡。当人们开始怀念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时,蓦然发现,那些熟稔的农事活动已经渐行渐远了。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w/tlsx/2016/0125/8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