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霞浦新闻 东山村:从“穷居山林”到“幸福畲村”

东山村:从“穷居山林”到“幸福畲村”

1

宁德网消息(宁德晚报记者 周晓京 文/图)“现在生活基本已没有问题,就想着明年再攒点钱,有条件找个媳妇,把日子过得更好。”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的雷阿赐如是说。在过去,对于这个问题,他想都不敢想。由于幼年的一次意外,他右手臂被绞入机器,从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过去他的生活相当贫困。“原来住的房子破烂不堪,台风来临就怕瓦片飞了。”

不过,如今的他却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虽然失去了右臂,但他的左臂由于“补偿作用”显得十分粗壮。“他本人也很有志气,在村两委帮扶下,养牛、酿酒,还买了小四轮车,租给他人营运。”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介绍,近年他还加入村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他被评为该县“脱贫之星”。

“在县、镇、村各级支持努力下,2015年,东山村脱贫4户,2016年脱贫3户,2017年脱贫5户,到今年已经实现全部脱贫。”钟祖钦介绍。

在东山村中心广场上,记者看到一栋土墙茅草屋伫立其中,与周围高大亮堂的现代楼房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我们村保留复原的茅草房原貌。20年前,这里的大部分群众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墙体是采用泥土夯实的,屋顶用茅草遮盖,整个房子不过20余平方米,有的一家六七口人全部挤一起,生活条件十分简陋。”霞浦县委党校联系东山村教学点的范秀娜介绍,东山村是一个畲村,中心村现有东山、二坑、三坪三个村,属于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寨,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有人口1560 人,其中畲族人口1150人。

“现在,这茅草屋的两边,分别是三坪和二坑的造福新村,这里共安置搬迁群众155户,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占地一两百平方米的4层小洋楼。”范秀娜介绍,山上自然村的村民搬到东山中心村后,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近海、近工业园区,搬迁群众生产、就业的途径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渠道也就增加了,全村有85户发展紫菜养殖加工业,200多人在园区企业就业,村民人均收入从1998 年的4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2600元,翻了近30倍。

据了解,1997年,省委领导到三沙调研“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看到东山村还有很多破旧的茅草房,于是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问题”。1998年4月,全省茅草房改造现场会在东山村组织召开,推进全省茅草房改造工作,并指出异地搬迁才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根本问题。东山村于是开始大力推进茅草房改造、异地搬迁扶贫,到1998年底,共完成东山主村和墩柄茅草房就地改造12户,胡家山、罗伍等自然村异地搬迁10户。2006年,三沙镇党委、东山村结合“造福工程”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先后将三坪、二坑两个偏远山区行政村整村搬迁至东山主村,形成了今天的东山中心村。近年来,东山村中心村先后投入660多万元,进行了整村立面改造、完善水电路、疏浚东山溪、绿化小广场,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山中心村探索推行“村村联建、支部联姻”模式,在维持村级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村域界限,将东山、二坑、三坪等三个村实行党组织联建,成立东山中心村党总支,分工不分家、抱团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

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强大的动力,东山村大力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近年来,根据省市县研究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霞浦县从2015年开始,分三年,每年由县财政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60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东山中心村紧抓机遇、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

20年来,东山中心村党建促脱贫的实践,大力实施茅草屋改造、造福搬迁工程,建设美丽畲村,不断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层党组织发挥对东山村的变迁起主导作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实行村村联建、支部联姻模式,整合资源、资金和人员,建立联合便民服务中心,发展村集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好搬迁群众。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xpxw/2018/0704/89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