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频道福鼎新闻 山哈文化薪火代代传——福鼎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侧记

山哈文化薪火代代传——福鼎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侧记

原生态畲歌演唱是山哈人必备节目(资料图片)

原生态畲歌演唱是山哈人必备节目(资料图片)

宁德网消息(谢树渊 廖诗雄 雷小芳 文/图)连日来,福鼎市民族中学的蹴球队、独竹漂运动队加大集训力度,备战2019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理论宣讲轻骑兵”的成员、福鼎畲族提线木偶剧团团长的钟昌敢很忙,到处被邀请表演《畲妹子茶艺》、《畲家磨坊》等经典畲族木偶剧;唱畲歌、编蓑衣、织锦带、吃乌米饭、跳竹竿舞……每逢“二月二会亲节” “三月三歌会”“四月八牛歇节”……福鼎畲族村内到处彩旗飘飘,歌声嘹亮,八方来客欢聚一堂。

福鼎的山哈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丰富独特的畲族文化,薪火相传上千年,在福鼎掀起了一股浓浓的畲族民族风。福鼎是全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现有畲族人口3.2万,设有硖门、佳阳两个畲族乡以及畲族村27个。福鼎畲族群众现仍保留有畲族语言、歌言、传说、民俗、服饰、刺绣、畲药、饮食、体育等许多民间传统特色文化,丰富而多彩,这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孕育出畲族独特的民族精神。

这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福鼎长期以来加强对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特别是《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实施生效一年以来,福鼎不断推进开展畲族文化遗产普查、畲族文艺作品创作和展演、畲族传统体育、畲族文化教育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福鼎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畲族文化普查与抢救保护,共调查了畲族传统民居、宗祠、桥梁、路亭等古建筑和古墓葬、石碑刻等畲族文物点28个,征集或登记造册畲族历史文物1000多件(套)。支持鼓励畲族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大批音乐、舞蹈、摄影、文学作品等,荣获国家级、省级等多项荣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四月八”畲族牛歇节、“二月二”畲族会亲节、畲绣、畲族木偶、畲族歌言、畲族六节花等16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宁德市、福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华、瑞云等4个村被列为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示范点;拥有市级以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

近年来,福鼎按照“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区域性整体保护”四个类别对非遗项目制定保护规划,并进一步挖掘和培育畲族木偶戏、体育竞技、工艺制作、饮食消费等特色产业,将畲族文化融入福鼎白茶文化、旅游文化,形成特色民俗风味,提升畲族茶产业、旅游业发展,逐步实现文化生产力经济化、以产业哺育文化。

故事一

乌米饭,传承久远的畲香

蓝进良上山采摘制作乌米饭的乌稔树叶

蓝进良上山采摘制作乌米饭的乌稔树叶

“机缘巧合之下,北京朋友吃到了我从老家带过去的乌米饭,赞不绝口,这坚定了我以乌米饭创业的决心。”乌米饭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代传承人蓝进良说,采摘天然乌稔树叶做汁,并经畲族传承技艺“九浸九蒸”,美味的乌米饭方才制成。

自2012年至今,从一开始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年产值数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他先后创立了山哈、乌之宝两个品牌,已规划建成600多亩的乌稔树培育基地,自主研发乌米饭衍生的相关产品30多种,成为全国首家获得乌米饭QS、SC生产许可的食品加工企业,他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乌米饭生产标准化的制定者。

乌米饭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公元669年),畲族人民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做乌米饭过节,相沿成俗已有1300多年,是畲族三宝之一。福建山哈乌米饭食品有限公司被福鼎市政府列为福鼎市乌米饭传承技艺保护单位,同时该公司也成为了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

“作为第八代乌米饭非遗传承人,将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手艺推广出去是我的责任。接下来,我还想做乌米饭的观光体验工厂,将乌稔树培育基地与乌米饭加工厂相结合。我不光要把商品卖出去,还想通过让游客体验乌米饭加工制作的过程,把传统手艺背后蕴藏的畲族文化也传播出去。”蓝进良信心满满地说,他心中早已规划好,如何通过乌米饭将畲族文化进一步的传承和推广出去。

目前,乌米饭制作技艺正推荐申报宁德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故事二

畲歌畲舞,追溯千年的畲韵

“我们一直注重畲歌、畲语的传承,让畲家青少年从我们手中接棒。”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畲族创作歌手李圣回说道,促进会自主编写《福鼎畲族歌谣小集》作为教材,每周日1节课,每节课2小时,帮助青少年学习畲歌。

畲族文化的传承丰富了福鼎文化资源,也提升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力。2011年元旦,太姥山·快乐合唱团应邀参加在台湾台北音乐厅举行的主题为“爱的心跳声”的新年音乐会。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新年音乐会,聚集着海峡两岸众多一流合唱团体,其中不乏国际顶级音乐家。当天,身着畲服的太姥山·快乐合唱团演员们尽情献唱了《阿比鲁》《畲族重阳歌》等充满浓浓畲族味道的歌曲,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畲乡氛围,成为此次音乐会的一大亮点。

音乐会结束后,台湾著名音乐家、海峡两岸音乐交流协会理事长郭孟高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道,《阿比噜》《畲族重阳歌》两首原创作品以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声情并茂地展示了闽东畲族同胞勤劳质朴、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情,受到了台湾广大听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前,太姥山·快乐合唱团演绎的歌曲《阿比鲁》,在福州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合唱比赛中还获得铜奖。

近年来,福鼎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还紧紧围绕畲民生活、畲族原生态文化等题材创作、移植、改编了10多个舞蹈作品,如《畲族婚嫁》《山哈丰年祭》《畲山茶歌》《喜满畲寨》等,享誉全国。畲族原创舞蹈作品《姨婆·蛋》参加新加坡国际舞蹈“胡姬花奖”比赛,荣获编导金奖和表演金奖。文学作品《山哈的茶》,摄影作品《民俗盛事》《荡秋千》,美术作品《畲家女》等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获奖。

故事三

蹴球,新旧碰撞中的畲情

福鼎蹴球运动员在训练中

福鼎蹴球运动员在训练中

在福鼎市民族中学一块10米见方的场地上,几名学生正在练球。一名女生用脚底的一枚双拳合抱大小的实心球,瞄准几米开外另一枚放置在一个白圈内的“靶”球,运劲扬腿,将球踹送出去,只见球体“骨碌碌”一道直线而去,不偏不倚正中“靶”球,发出“啪”地脆响。

“我加入蹴球队一年多了,现在放假,每天都要训练好几个小时。假期训练期间,我们都住在学校……”福鼎市民族中学蹴球队队员钟新权说,他正准备参加与一支来自浙江苍南的蹴球队的交流比赛。

蹴球,原称踢石球,是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2002年,福鼎民族中学引进了蹴球运动,成为该校屡屡夺金的民族体育品牌。为推动民族体育教学,该校将蹴球纳入课堂,编写校本教材《蹴球》,在学生中推广普及。

一入“球门”深似海。自初中起,雷小媚已有十多年的蹴球运动生涯,在这十几年间,雷小媚与福鼎民族中学的蹴球事业一同成长,而她自己也成功的实现了从业余选手到蹴球助教的蜕变,现今的她更是新一代蹴球非遗传承人。

据雷小媚介绍,目前该校蹴球队在校生队员有6人,均为初一至初三的畲族学生。该校长期开展蹴球运动,至今已培养出优秀少数民族运动员20多人,均达到全国较高水平,参与各级大赛事。蹴球队至今,在全国赛上共获16金、16银、12铜,跻身全国蹴球赛的强队。

2013年,福鼎民族中学蹴球项目确定为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成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校被评为“全国、全省、宁德市四年级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蹴球成功的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福鼎传统体育运动的一个招牌。

文章来源:http://www.ndwww.cn/xspd/fdxw/2018/0910/96410.shtml